1953年迎来了睡眠科学研究的一项里程碑。在这一年,芝加哥大学的Eugene Aserinsky和Nathaniel Kleitman发现了之前没有人注意到的两种不同形式睡眠的差异: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on-REM, NREM)睡眠。被试者从清醒状态进入其中一种睡眠状态前,他们头皮上的EEG电极记录到的脑电波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电活动模式,即低幅高频信号,同时肌电图显示其肌张力提高(见上图)。 随着被试者睡着依次进入较浅和较深的NREM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睡眠阶段,他们的脑电波频率逐渐减慢,而幅度增加。此时,作为清醒标志的眼动完全停止,肌张力也逐渐减弱。睡眠程度的加深,是由唤醒睡眠者的难度和脑电指标来判定的。上半夜最安适的睡眠阶段中,EEG由低频的高幅波(或振动)主导。而直接从颅内大脑新皮质中单个神经元记录的电信号显示,人清醒时,细胞处于规律放电期,发出一连串“全或无”模式的电脉冲(称为尖峰脉冲)。当神经元进入静息状态时,电脉冲转入间歇期。放电期和间歇期交替及其相关的EEG慢波,术语称为慢波活动(slow-waveactivity , SWA),发生的频率从四秒一次到一秒四次不等(即0.25~4赫兹)。 NREM阶段的睡眠中会穿插短暂的REM阶段。在REM阶段,脑电图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模式:高幅低频慢波变成了表面上很像清醒大脑发出的高频低幅波。新皮质单个神经元上同样记录到了矛盾的电活动:其放电强度和白天相同。除呼吸肌运动外,所有肌张力消失,整个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快速、不稳定、两眼对称的眼动现象正是这一阶段名称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