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2》片头主角鹰眼看到汉字“偈语”探秘
《刺客信条2》一开头就是主角Desmond 躺在床上如梦初醒,鹰眼看到床头上的墙壁上刻着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有大部分是出自佛经中的“偈语”汉字,让我们一探这些开发游戏的老外眼中的汉字“偈语”,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游戏的剧情从左到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业报个人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业报个人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业报个人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译文】师:借鉴。汲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业报个人消:
【出自】:佛教格言
【译文】: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生死烦恼,都要靠自己从修行中获得解脱,即使亲如父母兄弟,也不能代替;就像吃饭一样,自己吃,自己饱,谁也不能帮谁吃饭。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出自】《华严经》的《觉林菩萨偈》
【原文】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接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译文】
這是傳統佛教中很有名的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要一直回來般若波羅密多,真的願意一直回來反觀自己的內心。因為一切都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零出發,心就是零,能夠歸零,能回到最不造作的原點。所謂不造作就是接受存在本身,接受存在而超越存在,免除存在的恐慌。透過般若這種很特殊的智慧,超越有無兩邊,來透徹、洞穿世間諸法實相,來照見五蘊皆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出自】:《荀子·儒效》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译文】
没有听闻不如去听一听,听到不如去见到,见到不如去知道,知道不如去应用到。学习达到应用的目的也就可以停止了。去行为,那就是明白了。明白了的人就是圣人。所谓的圣人,就是本着仁爱的精神和最佳行为方式,恰当地处理是非曲直,平等人们的言行,而不会有丝毫的偏差。没有其它的道路,就是这样地行为。所以听说了而不去见一见,虽然渊博却会有谬误;见到了却不知道,虽然能识别但必然会迷妄;知道了却不去行为,虽然会治理却必然会处于困境。没有听说没有见到,即使做得很恰当,那也不是仁爱的精神,走这种道路办一百件事也会有一百次的失败。
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出自】:《因果经》佛教格言
【原文】: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译文】:今生所受的苦与乐的报应是前世所造的善恶因所致;今生所造的善恶因,其苦乐的果报乃在未来。 受教 顶。 楼主仔细.... LZ知识分子。。。。。 靠 一开始一直以为是育碧乱弄的 顶一个 记得20个谜题中有一个的图案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时就雷倒我了…… 学习了,LZ V5. 这帖好,有点修行忍者那意思。 围观强悍人士,街边学习佛经? 字好多 我擦技术贴~ 强大的LZ 学习贴!UBI可是相当青睐中国文化 , 育碧, 来天朝吧 ,无数臣民等着膜拜。~~ lz强人 这都能找出来
不过这似乎叫偈语而非歇语吧 我只听说过歇后语 O(∩_∩)O~ 辛苦楼主了
回复 16# leopold520 的帖子
leopold520 仔细,佛经应该是“偈语”而非“歇语”,犯了错别字,谢谢指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