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动3DM 发表于 2013-3-10 17:33

想玩好MLB?想了解棒球?++棒球扫盲第二弹++投手数据解读

本帖最后由 不要动3DM 于 2013-3-15 19:11 编辑


2013赛季的MLB春训已近开始了,版子里还是有些凉啊。最近在FOX SPORTS看了几场春训赛,又重拾起MLB12玩了两天找找感觉。想起自己当初喜欢上棒球,从看热闹到现在略懂一二,只是苦于这么好的运动在我朝推广普及程度如此之低。。。算了,扯远了。这里给想玩棒球游戏或者想了解棒球的朋友一些基础知识普及,主要内容就是大家在看转播或者玩2K\TS之类的游戏时的一些数据的名词和英文缩写的解释,只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棒球热爱棒球。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通俗易懂,本人负责搬运,勿喷。

了解打者数据解读点击直达:
想玩好MLB?想了解棒球?++棒球扫盲第一弹++打击数据解读
了解守备数据解读点击直达:
想玩好MLB?想了解棒球?++棒球扫盲第三弹++守备数据解读

春天来了,各位兄弟看帖之余,留下只言片语作为支持,手留余香,让版里多些暖意!


第二部分 投手数据解说
投手数据也有三大项,即胜-败、自责分率、三振。不过因为投手还分成首发(或称先发)投手和后援投手,因此数据标准不尽相同。

胜投(win, 简称W)和败投(loss, 简称L)
先解释一下胜投和败投的基本规则:
若一个投手首发出场,投满5局以上,并在球队领先时退场,或是投完全场,且球队一路领先至比赛结束,则该投手计一胜投。
若首发投手已经没有胜投资格,某后援投手上场时球队落后或比分平手,但退场时球队领先且一路领先至比赛结束,或是在领先状态下投完全场,则该后援投手计一胜投。
若投手上场时球队领先或比分平手(包括首发的情况),但退场时球队落后且一路落后至比赛结束,或是在落后状态下投完全场,则该投手计一败投。
投手的胜败直接关系到球队的兴衰,因此胜投-败投是判定投手,尤其是首发投手好坏的第一标准,胜投多过败投当然是最好的。另外还有一个胜率的概念,即胜 / (胜 + 败),不过在MLB比较少用到。当然了,要获得胜投,除了自己要投好,还必须靠队友得分才行,因此胜-败的数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手所属队伍的攻击力。
以MLB目前的情况,对于一个首发投手来说,若全季没病没痛,单季胜场数的标准大概如下:
< 7:不合格,如果是队友打击不帮忙那还情有可原
7 ~ 10:一般,有潜力,但还得加把劲
10 ~ 15:不错,有一定实力,通常能够成为主力投手
16 ~ 20:强投,绝对主力
20 ~ 25:巨投水平,各队打者的梦魇
> 25:升仙了,21世纪后很难出现的数字(倒是20世纪早期很多投手单季超过30胜的)
当然胜投数还得和败投数相比较,比如说7胜10败和7胜1败孰优孰劣很明显了吧?碰到这样的数据,用胜率(winning percentage, 简称WPCT,即胜/(胜+败))公式一算就成。不过这也就暴露出了胜投数的局限性:必须累积了一定的出赛数才能判断。胜投-败投的判定还有一个缺陷,即无视于投手该场的具体投球内容。比如说,某投手投了5局被打爆,丢了10分,但是该投手的队友打击更猛,全场得了15分,最后15:10获得胜利,那么胜投还是归这个丢了10分的投手。反面举个例子,某投手投满九局,只因为队友失误掉了一分,偏偏最后就0:1输掉比赛,吃下冤枉的一败。这两个投手,账面上看一个1胜一个1败,但是论投球内容,当然是这位吞下败仗的老兄较优(而且优多了……)。再者,胜投数量对于后援投手来说其实并非那么重要,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首发投手保住胜投,而不是自己获得胜投,因此单靠胜-败数量并不能反映后援投手真正的实力。

自责分率(earned run average, 简称ERA)
首先来解释一下自责分(earned run)和非自责分的概念:
简单地说,打击方靠着“正大光明”的手段得分,即安打、牺牲打、保送之类的方式所获得的分数,称作该投手的自责分;若是靠守备球员失误所获得的分数,则是非自责分。
因为每个半局一旦三个出局就结束,因此记录组会观察每个半局的“出局机会”。一旦已经出现了三个出局机会,但是半局却没有结束时(比如说守备员出现低级漏接,记录员会认为这是一个出局机会,但是守备方没有把握住),那么在那第三个出局机会之后投手丢掉的分数全部都不算自责分(除非第三个出局机会之后换了投手)。自责分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自责分率 = 自责分×9 / 投球局数
附带一提,投手上场造成一个出局数(不光是出局机会,必须是实质出局)就算投了1/3局(有时会记成0.1局),3个出局数就是1局,以此类推。
从公式上来解释,自责分率就是一个投手每投9局(即投满一场比赛)平均会失掉的自责分的数目,一般取到小数点后两位。自责分率直接反映了投手的投球内容,自责分率越高代表投手越抵挡不住对方进攻,因此自责分率也被称为防御率。投手的自责分率标准如下:
> 6.00:太逊了,随时会被炒
5.00 ~ 6.00:偏高,再不加油的话,上场机会可能就不多了
4.00 ~ 4.99:一般,勉强算是个可用之兵
3.00 ~ 3.99:不错,主力水平,发挥空间大
2.00 ~ 2.99:强投,绝对的主力,王牌的潜力
1.00 ~ 1.99:巨投水准,绝对王牌,打者的梦魇
< 1.00:升仙了,打满全季防御率低于1的投手已经不多了
不像胜投数只能判定首发投手的实力,自责分率适用于所有投手。首发投手的自责分率标准比较低,5以下都算上得了台面。后援投手因为是要上场保住胜利、力保不失分的,因此自责分率标准较高,超过4就算偏高了。其实胜、败和自责分率两项已经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投手的实力,唯一没法看出来的是投手的风格。

夺三振(strike-out, 简称SO或K)和夺三振率(strike-out per nine innings, 简称K/9)
投手夺三振绝对是投手最威风的一幕,也是观众和球评最喜欢看到的。夺三振的数目反映的是投手的控球水平和球速,两者兼备的话,夺三振数绝对不会低。不过由于首发和后援投手的全季投球局数总是相差很多,因此夺三振的绝对数值总是首发投手看起来比较吓人。其实只要把夺三振和投球局数相比一下,若平均每局超过一个夺三振,那么该投手的三振功力就不差。若夺三振数比投球局数少很多,那三振功力就差了。这就是夺三振率的用处,公式如下:
夺三振率 = 夺三振×9 / 投球局数
也就是每投9局会出现的夺三振数目,一般取到小数点后两位。一般来说,8以上就算是三振功力强的投手,5~7之间比较一般,小于5就差些。不过三振的功力差并不代表投手实力低下,很多投手并不是只靠夺三振吃饭的(“台湾之光”王建民2006年的K/9仅3.14,照样能有19胜和3.63防御率的佳绩)。只是因为夺三振实在太有魅力,而且确实能够振奋士气,因此在商业化操纵之下,夺三振几乎成了好投手的必修课了。
打满一个球季之后,胜投数、防御率和夺三振都排名联盟第一的球员,称为该年度的投手“三冠王”。而2006年美联就出了一个投手三冠王,即双城队的J. 桑塔纳(Johan Santana),全年成绩为19-6、2.77ERA、245K,而他也毫无悬念拿下象征投手最高荣誉的美联赛扬奖。

救援成功(save, 简称SV)和救援失败(blown save, 简称BS)
看了投手的评价标准,会不会感觉对后援投手很不公平呢?胜投不多、夺三振不多、防御率标准又高……这样谁还想当后援投手啊?这就需要我们给后援投手一些掌声了,于是就有了“救援成功”的概念,后援投手如符合下列三项条件即记一次救援成功:
一、胜利一方最后担任投球的后援投手。
二、没有胜投资格
三、符合下列任一情况:
- 上场后援时本队得分领先不超过3分(垒上无跑垒员)而至少投了一局;
- 上场后援时面对的跑垒员或击球员或准备上场的击球员具有把比分拉平的潜在能力(即垒上已有跑垒员或面对第一、二位上场的打者之一),且最后球队领先至终场;
- 至少有效地投了三局,且球队领先至终场(无视领先分数和投球内容)。
至于救援失败,就是在可以救援成功的情况下出场,结果被对方追平或是超前了比数。不管球队最后胜负如何,只要救援机会没把握住,都是要记救援失败的。救援成功加上救援失败的总数就是所谓的救援机会(save opportunity, 简称SVO),也就能计算救援成功率,即救援成功 / 救援机会。

一般来说,一个球队都会把锁定胜利的重任放在同一个后援投手的身上,该投手也就是该队的“终结者”(closer),专门在第九局(或是战局紧张时的第八局)上场后援。一个终结者若健康打满全季,他的救援成功数据判定如下:
< 25:若不是受伤了,就是球队太烂,没给他救援的机会,不能全怪他
25 ~ 35:一般的终结者应有的成绩
36 ~ 45:实力不错,若是防御率够低,便是明星球员的料
46 ~ 55:猛人,不但有实力,而且有体力,能够连续好几天出赛
> 55:升仙了,这种终结者的存在,就好比球赛只有八局(第九局根本不用打了)
最常用到的投手数据就是以上四项,接下来将介绍一些次要的数据。
5. 出赛数(games played, 简称G)和首发数(games started, 简称GS)
与打者一样,出赛数也是判断投手健康程度的标准。但和打者不同的是,一个投手不可能天天上场,否则手臂和体能是吃不消的。现在大联盟的标准是首发投手“投一休四”,即投完一场比赛之后,休息四天才上场,而且首发投手除非表现实在太烂,一般不会被改成后援投手。一个球季下来,一个主力首发投手的出赛数大约在32~35次左右。而后援投手由于每次上场投的局数不多,因此出赛数通常比首发投手多,一个球季下来大约能有50 ~ 70次,依个人体能而有不同,也有个别的怪物能达到80甚至90次的……

完投(complete game, 简称CG)和完封(complete game shut-out, 简称SHO)
顾名思义,完投即为一个投手投满全场,而完封就是指在投满全场的同时,还没有丢掉任何分数。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投满全场”并不一定是投满九局。一场有效比赛无论打了多少局(规则:当落后的一方攻满五局,比赛即成为有效,在这之后若发生事故使得无法继续比赛(如倾盆大雨),主审有权宣布比赛结束)若有一队从头到尾只有一名投手出战,那么这名投手也记一次完投。完投也不一定是胜利,一个投手很有可能表现出色,投满九局只丢掉一分,可是最后球队0:1落败,那么该投手虽然记了一次完投,但是也吃下一败。而在比赛必须分出胜负的MLB,投手完封则必定是胜利,在有和局规则的亚洲棒球,完封则很有可能是平局收场。在过去,很多的投手上场除非出状况,否则必然完投九局,而现在首发投手消耗体力比过去大得多,因此完投数量大不如前。在现在的MLB,一个球季能有5、6次完投和2、3次完封就已经算很多了。

投球局数(innings pitched, 简称IP)
投球局数越多代表投手的体能越强,前面已经提到制造一个出局数即记1/3局,这里不再赘述。一个首发投手的投球局数通常以200局作为标准,超过200局表示该球季该投手发挥良好,体能状况佳,反之低于200局就表示可能有受伤或是发挥状况不佳。而通常后援投手的投球局数和出赛数很接近,因为现在投手分工很细,后援投手大多都是上场投一局。

被安打(hits allowed, 简称H)
投手被敲出安打的数目,很简单的概念,越少越好,最好是能比投球局数还少,或者接近投球局数。超过投球局数太多的话,这个投手的饭碗就危险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计算投手的被打击率(opponent batting average),标准就和打者的正好相反,越低越好。我们也可以按照打者的方式计算投手的被长打率、被垒打数等等,标准也当然都和打者的相反。

失分(runs allowed, 简称R)和自责分(earned runs allowed, 简称ER)
失分就是自责分加上非自责分的总数,自责分的概念前面也介绍过了,不再赘述。对于投手来说,失分越少当然是越好的。

被全垒打(homeruns allowed, 简称HR)
被敲全垒打当然是投手要避免的事情,不过被敲全垒打多的投手未必就比较差。2006年J. 桑塔纳被敲了24支全垒打,是王建民的整整两倍,不过两个投手相比,公认意见还是桑塔纳高出一筹。被全垒打太多当然不好,不过人非圣贤嘛,好投手偶尔犯错也是常有的事情。被全垒打和投手的惯用球路也有关系:王建民的拿手球路是伸卡球(sinker),球路低且球质重,打者不容易敲全垒打;桑塔纳对自己的快速直球有信心,用速球拼得多,所以被敲全垒打稍多。

触身球(hit by pitch, 简称HBP)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触身球多了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控球技术太差;二、技术差还喜欢投内角球……

四坏球保送(base on balls, 简称BB)
从反面解释投手的控球能力,越多就越差。通常的判定标准是保送最好能在夺三振的一半以下,如果有到三分之一就算有水准,因此我们也可以直接看夺三振和保送的比率(K/BB,夺三振数除以保送数)来判断投手的控球能力。不过这和投手的风格也有关系,不擅三振的投手的K/BB值肯定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碰到这样的投手,比较一下保送率(BB/9,即保送×9 / 投球局数)和夺三振率就知道到底是投手不谙三振还是根本不会控球了。

投手犯规(balk, 简称BK)
投手犯规是棒球规则里面最复杂的部分之一,简单地说,这些规则就是为了防止投手用耍赖的方式迷惑对方球员而设下的种种禁令。一个投手若是犯规次数过多,表示该投手基本动作底子不够,而且有藐视规则的嫌疑。

暴投(wild pitch, 简称WP)
暴投就是指投手投出的球偏得太荒谬,以至于捕手接不到,而让垒上跑者有机会推进。暴投的数目固然反映了投手的控球能力,但是也跟投手的风格有关,一个投手若擅长指叉球(到本垒前就急速下坠)或蝴蝶球(一出手就乱飞)之类的球路的话,暴投次数肯定多。

被盗垒(stolen base allowed, 简称SB)、盗垒刺(caught stealing, 简称CS)和牵制出局(pick-off, 简称PK)
投手不仅仅要面对打者,同时也必须关注垒上跑者的动向。垒上跑者若喜欢盗垒,最喜欢的肯定是球速慢、动作也慢的投手,因此这类投手的被盗垒次数肯定就多。另外,跑者占据垒包的时候,由于必定会离垒一段距离,甚至因为战术需要提前起跑或是盗垒,如果在起跑或是离垒包太远的节骨眼上被投手抓住,将球传向该垒包,然后跑者在触垒之前先被守备员持球触,就给投手记一次成功的牵制。由于左撇子投手投球时总是面对一垒,因此左撇子在投手丘上有先天的优势,牵制成功的次数一般会多一些。

滚地球出局(ground outs, 简称GO)和飞球出局(fly outs, 简称AO)
这仅仅是说明投手的风格了,跟投手的好坏无关。球路低的投手滚地出局就多,球路高的投手飞球出局就多,若是两者都不多,表示投手擅长三振,毕竟能够造成出局的主要途径也就这三项。这两个数据也常被拿来直接用比率呈现,即GO/AO。越高则代表投手越擅长伸卡球一类的球路。

WHIP值(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s pitched)
这个值主要是说明一个投手单局被上垒的几率,即(保送 + 被安打) / 投球局数。WHIP值的意思是“平均单局让多少人次上垒”,所以当然是越低越好,通常的标准是1.00(也就是平均一局一人次),超过1.50就偏高了。也是因为有这个值,一般我们就不需要看投手的被上垒率,有了WHIP值就足够判断了。

中继成功(hold, 简称HLD或H)
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近年来由于投手的分工逐渐细化,首发投手常常投了6局就完事,而终结者又必须要保留到第9局才能上场,这中间几局就需要中继投手(set-up man)来搞定。随着中继投手的抬头,给中继投手一些掌声也是必要的,所以中继成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正式数据。中继成功的判定标准很简单,只要是在前面说过的救援机会情况下上场,投了至少1/3局,且退场时球队仍然领先,就有一次中继成功记录。要注意的事如果这投手接手之后直接投完了全场,那就是救援成功而不是中继成功;另外若是上场中继却砸锅,被对手追平甚至超前了比数,就直接记一次救援失败,而没有中继失败这个概念。现在MLB的顶级中继投手,单季都能有30次左右的中继成功。

投球数(number of pitches, 简称NP)和单局投球数(pitches per inning pitched, 简称P/IP)
这算是给那些不擅三振的投手一些肯定吧,投球数越少表示投手越经济,体能消耗也就越少,因此续航力也就越高。但是擅长三振的投手投球数肯定多,毕竟至少需要投三个球才能造成一个出局,相反地,像王建民这样的滚地球大师,状况好的时候单局5、6个球就搞定,比起那些挥汗如雨的三振大师来说,算是很“节约”的。

附带一提,现在的首发投手每次出赛通常都以100球为体力临界点,投超过100球之后教练随时可能换人,不过当然还是存在个别的怪物可以撑到140甚至150球(尤其是蝴蝶球投手),这还是看投球风格和擅长的球种而定了。

hey_jude 发表于 2013-3-10 18:12

你可以當總教練了,:P

wth6666666 发表于 2013-3-17 18:14

蝴蝶球(一出手就乱飞) 这个。。。。。

a935399479 发表于 2013-4-15 22:40

韦爷(2K12封面那位) 上季24胜…… 差点升仙

3dm-wcnm 发表于 2014-3-15 19:37

a935399479 发表于 2013-4-15 2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韦爷(2K12封面那位) 上季24胜…… 差点升仙

结果2012世界大赛第一场被功夫熊猫轰下场连第五场都不用上了,老虎被横扫。

右盼左顾 发表于 2014-7-29 21:40

:o其实不用看这么多 所有投手最主要要看 自责分率 自责分率低 其他都高他也是好投手 如果自责分在1.00以下 全赛季0胜他也是神投 胜率这东西很大程度上要看打线
然后先发投手要看他的whip和np 好的先发投手单场100球最少要扛下6局 自责分在3分以下(一般称为优质先发)
中继就不说了 中继点这东西 还是看主要他的自责分 因为中继一般都是过度 自责分低 投球稳定即可
终结者除了看自责分 最好能有三振功底(三振保送比)

其他类似滚地球数 爆投 全垒打率等等花边都是用来区分投手种类的 如滚地球投手 飞球投手 三振型投手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想玩好MLB?想了解棒球?++棒球扫盲第二弹++投手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