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gen8888 发表于 2011-9-26 23:40

{技术贴}指环王精灵语——昆雅语教程(转自水支)

本帖最后由 morgen8888 于 2011-9-30 00:05 编辑

寫在前面:
有關昆雅語的發音問題,有名的精靈語學習的英語網站有詳細的英語教程。另外,ulia(以下簡稱U魚^^)也有一個中文的昆雅語語音教程。至于我决定寫這篇昆雅音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使之更適合于說漢語的人來學習。

英語教程(包括U魚教程的很多地方)不僅教程用的英語,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它都是以印歐語系的語言(主要是現代西歐北歐語)爲例證,這對漢藏語系的人來說,要理解是困難的。現在國內普遍學習的印歐語系的語言就是英語,但英語的例證,不足以說明昆雅語的發音特徵,因爲托爾金也不是以英語爲本源來創造精靈語的。同時,即使英語裏有的音,學了英語的國人也大多不見得真的發音準確,往往將一些現代漢語或他(她)的方言裏沒有的音當作自己口語裏的近似音,或者有些人模仿能力很强發音倒也準確,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給別人解釋的時候還是解釋錯了。還有那些學過諸如法語德語的國人,也大多如此。

其實未必是國人使然,托爾金自己作爲一個語言學家,精通多門印歐語,但他寫下的理論是一回事,讓他來發音,只要是英語裏沒有的音,他也很難發準確。靠模仿他的一些發音記錄,也不一定是正確的。語言是習慣,語音是習慣形成的心理語音,習慣一但養成是幾乎很難修改的。

同時,昆雅語裏的好些語音,在說英語的人來講是很困難,根據理論推導的話,我却發現它們倒可以完全等同漢語裏的一些語音。

所以,我認爲非常有必要以說漢語人的角度來重寫昆雅語音教程,對那些漢語裏沒有的音,至少從理論上提醒大家發音的區別,從而達到發音更近似(儘管要準確不容易)的效果。而那些漢語裏有英語裏沒有所以英語教程說得很混亂的音,將其明確提出,就可以說得十分標準了,否則被英語教程弄昏了頭,能發好的音反而發走樣,確實讓人遺憾。
其次我對現有的U魚的中文教程發音描述,有一些不贊同的意見,覺得有必要作出修訂,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歡迎大家討論。下面是我對U魚的教程的修訂提要:

1、語音是個很有規律的系統,U魚的教程是按字母序來排列的,便于檢索而不便于學習,所以我對系統加以了說明,特別在輔音問題上,我改變了排列順序,是以發音方法而不是字母來排序。
2、母音系統應以長音爲基準,通過長音認識短音,而不是先說短音再說長音。
3、長母音é我不同意U魚的擬音和描述,長母音ó我不同意她的描述。短母音基本同意她的描述,但擬音在細節問題上有一些不太同意U魚的意見。
4、雙母音加了一些描述。
5、分音符的問題我放在後面專門講音節的部分講,分音符的作用我認爲U魚說得雖然不錯但是不够準確和完善。
6、U魚的單輔音的部分,摻雜了幾個昆雅所無只見于辛達的輔音,具體有:ch、dh、ph。又有輔音叢錯誤列入其中,具體有hl、hr、ng,這些我都删去了(輔音叢改在後面專門叙述)。還有一些沒有列出的,我都加了進去。
7、輔音的不送氣和送氣、清和濁問題U魚沒有系統的說明,于是沒有說明t、p、c(k)是不送氣音(即對應爲中文拼音中的bㄅ、dㄉ、gㄍ),而認爲其是送氣音。另外我增加了用現代漢語近似地類比清濁對立的一點兒建議。
8、昆雅裏普遍的所謂“輔音腭化、唇化”問題(即ty、ly、ny、hy、ry、qu(kw)、gw、hw),U魚沒有說明,說明了的hw的描述錯了,ty把母音/u:/混了進來,有些音沒列出來,我加以了補充。同時我認爲這兩個問題和半母音(即y、w)的問題是一致的,所以一起作了說明。
9、h只有到第三紀受其他語言影響才在獨用時變成了英語中的h的發音,而它的“正音”確實是德語bach、acht中的h,同時也就是中文拼音裏的hㄏ(漢語之hㄏ和英語之h是兩個不一樣的音,切記)。
10、音節重音的問題,個人覺得U魚說得過于簡略,而且覺得這句話“詞裏如果有個長母音或者詞尾有個輔音來結尾的就是長音節詞,兩者皆無的就被稱爲短音節詞。長音節詞就在倒數第二個音節重讀,而短音節詞則在倒數第三個重讀”不通,說明得很奇怪,所以重新寫過。

具體的內容將在下面說明,本文因是“正”,所以更重要的文字是在具體擬音和描述前的語音學理論說明,相關昆雅語發音的推論在這個部分,要精確發音個人以爲如沒怎么學過語音學的人還是該先看看理論部分比較好。當然,和U魚的不同意見的原因也集中在這裏了,盼望大家討論指正。
又及,爲了使用方便,在提到漢語發音時,即有大陸地區通用的羅馬字母拼音,也有臺灣地區通用的相應的注音字母。
特別感謝雪鷹姐姐提供有關上海話的發音資料。
若要查閱方便,可看稍後就會發表的本文的對應篇“昆雅語音略說”,基本上只有具體擬音和描述。

一、母音

定義:發音時氣流不受阻礙發出的音,波形呈現規律性變化,與物理學中所說的“樂音”一致。漢語中的aㄚ、oㄛ、eㄜ、iㄧ、uㄨ、üㄩ,英語中的a、e、i、o、u,都是母音。
母音有單母音和複母音之分,簡單而言,單母音就是一個母音,複母音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母音結合而成的母音。同時,單母音常常還有用長短不同來區分語言的,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單母音:單母音是母音的基礎,先來看單個母音發音的規則。
母音發音時不用阻塞氣流,因此發音規則的描述相應比較簡單。主要是和口型及舌位有關。口型包括嘴巴張開的大小程度和嘴唇圓與不圓(傳統的音韵學則形容爲“合口”和“開口”)的問題,舌位主要是舌頭往前頂還是往後頂的問題(儘管還有一個舌頭擡高壓低的問題,但是舌位的高低其實是受開口大小控制的)。舉例說明:發a時嘴巴張得最大(同時舌頭自然壓得最低),舌頭向後靠(尤其是和ng連用發ang時),嘴唇不圓(開口)。發i時嘴巴變成了一條縫(同時舌頭自然擡得高),舌頭儘量往前頂,嘴唇不圓(開口)。發u時嘴巴變成一條縫(同時舌頭自然擡得高),舌頭儘量往後靠,嘴唇圓(合口)。
又及,上面提到的三個單母音a、i、u,就是嘴巴張得最大(a)和最小(i,u),舌頭最靠(i)前和最靠後(u),嘴唇不圓(a,i)和圓(u)的極點,所以在所有語言中,這三個單母音是最常見的。也就是說,幾乎人類的所有語言都會有這三個單母音a、i、u。

注:但a的情况較複雜些,其舌位的前後往往和前後的其他音有關,如漢語中,anㄢ(安)的a舌位靠前,獨立的aㄚ(啊)舌位居中,angㄤ(昂)的a舌位靠後,漢語英語都不分辨這三個a的不同,但是在考慮昆雅的短母音a時我認爲正是對這三個a的區別形成了昆雅語長音á 和短音a的不同。

複母音:兩個或兩個以上母音“組合”發音。及一次振動聲帶時口型變化兩次和兩次以上。漢語中的aiㄞ、eiㄟ、aoㄠ、iaㄧㄚ、ieㄧㄝ、ouㄡ、uaㄨㄚ、uoㄨㄛ、iaoㄧㄠ(拼音方案中通常寫作yao)、iouㄧㄡ(拼音方案通常簡寫作iu)、uaiㄨㄞ、ueiㄨㄟ(簡寫作ui)、üeㄩㄝ都是複母音。
這裏需要分辨複母音和幾個單母音幷列的問題,複母音幷不是單純地兩三個單母音排列在一起。請看下面的例子。
英語中的ruin(毀滅)裏有ui這樣的幷列,然而我們知道那是ru-in兩個音節的母音,ui在英語裏根本不是個雙母音。還有比如liar(說謊者),看音標的話是/ 'lai/,乍一看象個三母音,實際上是兩個音節lai和的拼合,只有一個雙母音和一個單母音而已,英語裏幷沒有三母音。
要言之,複母音是在一次聲帶振動時口型快速連續的變化兩次或兩次以上(所以複母音還有個名稱叫“滑音”,仿佛從一種口型連續滑動到另一種口型)。而簡單的母音排列是兩次或兩次以上振動聲帶,每次振動聲帶口型只有一種。聽覺上而言,複母音是“一個音”,只不過這“一個音”的變化比單母音更微妙,而簡單的母音排列是兩個和三個以上分離的音。

注:複母音的問題,很多英語教材裏就在亂寫,什么英語也有三母音的,把單純的母音排列和複母音的概念搞混了,因此在這裏特別說明一下。

長短母音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人們在有關的概念上常常是不清楚的,以爲長短母音就是“發音時間長短”的區別,這是很不全面的認識。
第一,長短母音裏,往往長母音才是發音的基礎,所以要討論發音,應以長母音爲標準,然後再拿短母音和長母音比較。我看U魚的教程,在這一點上恰恰是做反了,所以這裏特別說說。
第二,短母音往往幷非僅是“長母音發音時間縮短”,而是短母音發音時開口比長母音略大或者舌位略靠後造成的。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開口最大的a,英語裏和它在聽感上相似而時間感覺也比較“短”的短母音是開口比它略小的 /  / 或 /  /。
舉個例子,英語裏長音“/ i: /”確實是是國際音標裏的/ i /加長了一點兒,也就是中文拼音裏的i(衣)把發音時間加長一點兒。這個音的開口,前面提到過,是最小的一個母音。于是英語裏的短音/ i /就開口不足,嘴巴張得略大了一點,從而在國際音標裏的實際音質是/ I /。在聽感上,我們會覺得英語的短音i聽上去更象 / e /,因爲 / e / 正是寬式國際音標裏開口略大于 / i / 而其他都一樣的音。再如,英語裏的長音 / : /,它就是國際音標裏的 /  /加長,而它的短母音開口比它略大,查下去是一個開口和a一樣大的音,音標記著 / /(一個倒著寫的ɑ)。這個音和a的唯一區別是,發a時嘴唇展開,發 / / 時嘴唇要撮圓。
有關短母音的準確音標,請不要看一些比較老的字典,推薦去看朗文的各新版字典,你就會發現以前的簡單的“/ i: / 、 / i /”和“/ : /、/  /”這樣的對寫的音標已經被 “/ i: / 、 / I / ”和“/ : /、/ /”取代了。

昆雅語的母音

昆雅語有長6短6共12個單母音:á、é、í、ó、ú 和 a、e、i、o、u ,如果要粗略地用漢語來表識其讀音且不計長短母音之別,大約就可以讀作“啊、誒、衣、哦、屋”。

á/A:/ 和 a/ a / :á 和a的問題英文教程的作者覺得短音a很難形容,我考慮了很久,參照英文作者的描述(如西班牙語中的a就是短母音a),最後我認爲,長母音a正是漢語裏的“aㄚ(啊)”加長,即漢語獨發“啊”時情况。而短母音a是我們發“anㄢ(安)”中的a的發音。有些漢語方言區的人鼻音不重(比如我的家鄉話成都話),發“安”時常常不帶後鼻音,這樣講出來就很象昆雅中的短母音a了,唯一還有點兒區別就是發音時間儘量短促。這個音,可能很多人覺得和英語的“a//”非常相似,英語教程的作者也這么形容,說它是一個介于“英語的(f)a(ther)和英語(c)a(t)之間”的音。我這裏用比較嚴格的國際音標來標寫,以示它們的區別。
é/I:/ 和 e/e/ :é 被形容成介于 / e / 和 / i / 之間的一個母音,其實,它們之間的母音就應該是前面提到的英語裏的短母音 i / I /(注意音標裏大小寫表示的音可不一樣),惟其發音時間要拖長一些。而 e 作爲短母音,遵循前面所講的原則,短母音開口應較大,自然地就落到了 / e / 的位置上,這個音我們很熟悉了,英語裏非常常見,諸如end、set等等中的e。至于漢語,要注意的是漢拼音裏單獨的eㄜ是個“鵝”的音,國際音標其實是 /  /,只有在諸如“ie(葉)ㄧㄝ”的複母音裏才有真正的 /e/ 。
í/i:/ 和 i/i/ :í 不用說也是簡單的,音標是 /i:/,發音正如漢語裏的“iㄧ(衣)”加長。i 却讓人犯難了,托爾金曾把它直接描述爲開口較大的英語裏的短母音 i (理論上也本該如此),但出現的問題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那就是這個音和前面提到的é /I:/ 發音重合了,這顯然是很有些荒謬的。後來托爾金作了修改,强調該音依舊要“發音完全到位”,也就是說和長音 í 確乎然只有時間長短上的差异。個人的意見是,爲了有區別效果,大概發長音í 時會特別有意地拖長此音,以此來和短音 i 區別。
ó/o:/ 和 o// :ó 對說漢語的人來說其實是相當簡單的一個音,那就是中文拼音中的“oㄛ(哦)”加長。在英語教程裏,對它的描述是“一個介于 // 和 /u/ 之間的音”,也就是 /o/,只是英語裏沒有 /o/ 這個母音,倒是漢語裏有,因此就我們就方便多了。那么,按我們前面說的原則,短母音 o 的音標就應該是比 /o/ 開口略大的音,音標圖上就可以查出是我們不陌生的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托爾金强調該音比 // 開口還要大些,那這個音變成英語裏o的短母音 // 了,開口和漢語的a一樣大,但是要把嘴唇撮圓了來發,聽著還真有些象拼音裏的aㄚ。所以能準確地發英語單詞裏的 dog、pot 等的音,發昆雅的短母音 o 是很簡單的
注:不過話說回來,我聽過很多中國人發這個音都有問題,把它發得象中文拼音裏的“oㄛ(哦)”一樣。
ú /u:/ 和 u// :頂簡單的一對音,一個就是英語裏的長母音/u:/,漢語的“uㄩ(屋)”加長,另一個就是英語裏的短母音。英語教程裏形容它應該比長母音“圓一點兒”,其實呢,這正是嚴格意義上的英語短母音,一個比 /u/ 開口略大的音,國際音標就寫作 //,仔細看看得出來它是一個倒寫的希臘字母Ω。注意這個音接近中文拼音中的“oㄛ(哦)”,聽感上也是如此,口型上看著比 /u/ 就更圓些。能準確地發英語單詞裏的 put、could 等的音,發昆雅的短母音 u 是很簡單的。
注:同樣的,很多中國人發這個音還是有問題,把它發得很英語裏的長母音 /u/ 一樣了。

昆雅語雙母音
六個,即ai, au, eu, iu, oi, ui。瞭解了單母音後再看這些雙母音,倒是比較簡單,這裏先引用U魚的教程裏的話“Quenya的這六個雙母音重音均在第一個母音,而連讀滑過第二個母音。不過從第三紀開始,iu 的讀音重音在第二個母音上,也就是滑過輕讀的i 而重讀u”,所謂“滑過”,前面已經辨析了,就是在一次聲帶振動中口型變動兩次,第一次和前一個母音的口型相似,第二次和後一個母音的口型相似,中間的變化過程必須是平滑的。但請注意,雙母音因爲發音時間有限,前後兩次口型變化的時間必須短促,這幷不以爲著必然的是短母音的口型在做拼合,具體該怎么發在現實語言中要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至于托爾金所造的精靈語,我們就直接看他給出的描述。

ai/ai/ :英語教程裏說等同于“aisle/ail/”中的“/ai/”,即漢語中的雙母音“aiㄞ(愛)”。
au/au/ :英語教程裏說等同于“cow/kau/”中的“/au/”,即漢語中的雙母音“aoㄠ(奧)”(注:中文拼音寫出的雙母音aoㄠ,其國際音標應爲/au/)。
eu/u/ :英語教程裏說極近似于“so/su/”中的“/u/”,即漢語中的雙母音“ouㄡ(歐)”(注:中文拼音寫出的雙母音ouㄡ,其國際音標應爲/u/)。只是第一次口型時應該做得象/e/,所以初發音時開口還要小一點兒,舌位靠前一點兒。
iu/ju:/:英語教程裏說等同于“yule/ju:l/”中的“/ju:/”,這個音請注意了,因爲漢語裏沒有相似的音。這裏只能說說口型,/j/其實是很近似于/i/的半母音y(國際音標也可以寫作/y/,半母音的問題後面說輔音時還會專講),因此開始的口型類似于/i/,開口極小,比發/i/時還小,然後嘴唇撮圓,嘴巴張大一點點,舌頭往後滑,形成/u/的音。
oi/i/ :英語教程裏說等同于“toy/ti/”中的“/i/”,漢語裏沒有相似的發音。其口型是,先開口比自然狀態略大一點兒,舌位靠後,嘴唇撮圓,然後嘴唇一面展開一面收到最小,舌頭也往前頂到最前。
ui/ui/ :英語教程的作者在英語和印歐語裏似乎都沒有找到可以對應的音,所以花了很大力氣來描述。這個先“u”後“i”的雙母音在漢語裏似乎有個近似的音,那就是中文拼音裏的“uiㄨㄟ(爲)”,然而特別要請大家注意的是,中文拼音之“uiㄨㄟ”的國際音標應該是“/uei/”,一個三母音,因此精靈語的“dui”其實幷不是“對”,但聽上去你會覺得音很相近。區別就在于,/uei/ 中間還有個/e/的口型過渡,/e/開口較大,而單有/u/和/i/的口型的話,它們開口都是最小的,你會覺得/ui/比/uei/要“扁一些”,發音“不够圓滿”。至于口型過渡,則是開口到最小,舌頭放在最後,嘴唇撮圓,然後嘴唇慢慢展開,舌頭往後移。特別注意重音和一般雙母音不同,是先輕後重,換成漢語最好用二聲聲調來念就象了。

二、輔音
第一句就是要提醒母音在語音中占優勢地位的說漢語的人,千萬千萬不要小看輔音的問題,對待輔音要非常小心,因爲比起母音來,輔音的發音規則更複雜,輔音本身的數量也更多,輔音也比母音難掌握,稍一不留心就會出錯或者弄昏頭。儘管昆雅語裏有好些音可以用英語中的音直接對應,但實際上是很多中國人在發英語輔音時就有許多誤解(汗,但是好象母音也不能算了解得很清楚:P)。因此以下先講輔音的發音規則,可能顯得非常煩瑣,但請耐心先看了再看後面的具體分析,切記切記。

定義:發音時氣流受阻礙發出的音,波形呈現不規律地變化,與物理學中所說的“噪音”一致。漢語中的所有聲母再加上韵母中用來做韵尾的“前鼻音nㄋ,後鼻音ng”,都是輔音。

輔音的發音規則:涉及到兩個問題:發音部位、發音方法。

發音部位:在我們理解輔音的定義時要注意到一個問題,既然發輔音時要讓氣流受到阻礙,那么你就得讓什么東西去阻礙氣流,能够阻礙氣流的無疑是我們嘴巴裏能活動的部分,即唇、齒、舌、小舌、喉頭。唇、齒活動不多,主要是連在下顎上隨嘴巴的開合運動。舌頭最靈活,絕大部分輔音就靠它前堵後堵來發音了。小舌就是口腔後面那個懸垂體,自己不能動,除非有氣流來“振動”它。喉頭一般是不能動的,不過喉頭上的骨頭是軟骨,因此肌肉的收縮可以讓它略作擠壓,從而發出幾個對說漢語的人來說很有點兒“痛苦”的擠喉音。以下是各發音部位簡介。
雙唇:上下唇凑在一起阻礙氣流,中文拼音中的bㄅ、pㄆ、mㄇ。
唇齒:上齒咬著下唇阻礙氣流,中文拼音中的fㄈ。
齒間:舌尖從兩齒間伸出,上下齒咬著舌頭(咳,當然不是用力狠咬,就是做出咬的樣子而已)阻礙氣流。漢語裏沒這種音,英語裏却用,就是“/θ/(three中的th)”和“/ð/(this中的th)”,昆雅語沒這個音,辛達語却有,因此不要忽略。說漢語的人常把它們發錯,不把舌頭伸出來,發成了中文拼音中的“sㄙ、rㄖ”之類的音。剛開始學發這兩個音的人,就算你伸得太過分象吊死鬼,也比不伸好哦^^,慢慢就習慣了嘛。
舌尖前(中):齒背舌尖,舌尖抵住上齒(極個別時是下齒)的背面。中文拼音中的dㄉ、tㄊ、nㄋ、lㄌ和zㄗ、cㄘ、sㄙ。注意英語中的s和漢語的sㄙ雖然幾乎一樣,但漢語中的sㄙ舌尖抵的是上齒背,英語中的s舌尖抵的是下齒背。
舌尖後:上齒齦舌尖,舌尖抵住上齒齒齦。中文拼音中的卷舌音zhㄓ、chㄔ、shㄕ和rㄖ。
舌葉音:昆雅語中沒有這類音,但英語裏有很多,而說漢語的人很難發好這些音,下面的文字說明之針對英語正音而言,是順便的題外話,文字較多,可以略去不看。
上齒齦舌葉,請注意舌葉的概念,舌葉是指舌尖後面一點兒兩側的部分。英語裏有幾個舌葉音就是“/d/(jack的j)”、“/t/(check中的ch)”、“//(share中的sh)”、“/tr/(destroy中的tr)”和“/dr/(dragon中的dr)”,而這幾個音,中國人經常發不好,把它們發成相近的中文拼音中的“jㄐ、qㄑ、xㄒ、chㄔ、zhㄓ”。抛開其他不說,首先發音部位就不對。但舌葉這個發音部位對中國人來說感覺很難,因爲它是要求舌尖後面兩側的部位與齒齦接觸,而中間那部分舌頭要凹陷下去。其實呢,發好這幾個音要注意的是口型。請看下面的截圖,注意截圖中萊戈拉斯的口型,他正在念“destroy”。很有些奇特的,他的嘴巴撅成了一個有點兒方的形狀。然後你可以去看鏡子。當你發“jㄐ、qㄑ、xㄒ”時,你的嘴唇在往後拉幷沒有撅起來,所以就不對。正確的做法就是象萊戈拉斯那樣把嘴唇撅起來,自然你的舌頭兩邊就翹起和齒齦抵在一起了。
舌面前(中):硬腭舌面前,舌頭除了舌尖一點都是舌面,舌面的前部擡起來抵住口腔上方的硬腭。中文拼音中的jㄐ、qㄑ、xㄒ。
舌面後(舌根):軟腭舌面後,舌面後俗稱舌根,舌根和軟腭抵在一起。中文拼音中的 gㄍ、kㄎ、hㄏ。
小舌音:小舌舌面後,舌根去和小舌抵在一起。漢語英語裏都沒有這部分的音,昆雅也沒有,下面的說明文字可以略過不看。
可以從舌根音去推導,即發舌根音時,舌頭還要用力“往後扯”,這樣就能和小舌抵在一起,剛開始學這個音的中國人會覺得很痛苦,習慣了就好。順便說個題外話,其實漢語裏的舌根音的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從小舌音發展過來的。英語裏也有個小舌音的拼寫“遺迹”,那就是“queen”裏的“qu”,不過現代已經變成發音相應不那么費力的舌根音“kw”了(輔音發音從後往前推移是語言總的變化趨勢,口腔後部不怎么靈活的舌根小舌喉部的發音在慢慢消失,而口腔中前部靈活的舌頭的作用越來越大)。
喉壁音:擠喉音本音漢語英語裏沒有,精靈語也提不到它們。以下文字可略過不看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音,喉部(主要是喉頭咽腔)的肌肉努力收縮,能讓環狀軟骨構成的喉頭收緊,幷抽空裏面的空氣,然後忽然放開,這時候也不是通常發氣出音,而是吸氣,氣流倒灌進本來抽緊的喉頭(請想象給輪胎打氣的效果),從而發出聲音,
喉音:口腔自然打開,喉頭略縮緊(不用象喉壁音那么緊)發音。小心注意,這裏有一個被很多人“誤會”了的音,昆雅裏也會提到這個音的問題。本音就是英語裏的“h/h/”正是這裏的音,而很多中國人以爲它是中文拼音裏的舌面後(舌根)音“hㄏ/x/”。看看國際音標就知道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音。漢語裏發舌根音,如前所述,那是舌頭根部要緊張要和軟腭抵在一起,而英語裏發喉音,舌頭根部千萬千萬不要緊張,要放鬆,聲音要“從喉嚨裏發出來”,聽感上會覺得更低沈。

發音方法:發音部位就是我們用什么部分去阻礙氣流,而發音方法就是阻礙氣流後我們怎么樣讓氣流發音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又涉及三個小問題:阻礙方式、清濁、送氣不送氣。

阻礙方式:塞(爆破)、塞擦、擦、鼻、邊、邊擦、顫、閃
塞(爆破)音:先把氣流完全隔斷,然後突然大大打開讓氣流“蹦”出來。漢語裏的bㄅ、pㄆ、dㄉ、tㄊ、gㄍ、kㄎ就是塞音。如bㄅ、pㄆ是雙唇塞音,即雙唇閉攏後突然大大打開。Dㄉ、tㄊ是舌尖前(中)塞音,gㄍ、kㄎ是舌根塞音。
塞擦音:先把氣流完全隔斷,然後突然小小打開,先有點兒“蹦”出來的感覺,然後因爲打開的通道太小,氣流就“擦”著發音器官“擦”出來。漢語裏有舌尖前(中)塞擦音zㄗ、cㄘ,舌尖後塞擦音zhㄓ、chㄔ,舌面前塞擦音jㄐ、qㄑ。
擦音:一直保留一個小小的氣流通道,氣流就一直“擦”著發音器官“擦”出來。漢語裏有唇齒擦音fㄈ,舌尖前(中)擦音sㄙ,舌尖後擦音shㄕ、rㄖ,舌面前擦音xㄒ,舌面後(舌根)擦音hㄏ。
鼻音:發音時鼻腔通道打開,氣流不僅從口腔出來,也從鼻腔出來,甚至有時候就只從鼻腔出來。漢語裏有雙唇鼻音mㄇ,舌尖前(中)鼻音nㄋ,和舌面後(舌根)鼻音ng(爲了書寫方便,拼音ng兩個字母代表的其實是一個音,這不用多說明了吧)。
邊音:發音時發音部位抵在某個地方(一般是舌尖前、後,還有小舌),因爲舌頭兩邊也有空隙,如果讓氣流從舌頭兩邊的空隙流出去,那就是邊音了。漢語裏有舌尖前(中)邊音lㄌ。
邊擦音:發邊音時,舌用肌肉的力量“展平”一點兒,就和口腔壁靠得很近,這時氣流就舌頭兩邊流出時有“擦”出的效果。漢語英語裏都沒有相似的發音。
顫音(滾音):只有兩個音。一個是舌尖前(中)顫音,用舌尖抵住齒背,氣流向那裏沖過去,但不是一下就衝開,而是舌尖連顫幾下(打幾個滾兒)。漢語英語裏雖然沒這個音,但俄語裏那個舌頭直打滾的音就是它,而且即使一點兒俄語不懂的人,只要聽過一次對這個音印象就很深刻,所以倒不難解釋。另一個是小舌顫音,舌根小舌上阻礙氣流的時候,氣流出來也不是一下衝開,而是讓小舌(就是那個懸垂體)連顫幾下,德語法語裏有這個音,有些人漱口的時候把水包在嘴裏呵嚕嚕的轉,發出的也就是這個音。
閃音:顫音只顫一下就是閃音。其實呢,倒是可以看看相應的塞音,比如舌尖前(中)音裏,塞音是我們熟悉的dㄉ、tㄊ,就是舌尖抵在齒背阻礙氣流後突然大大放開發音。而舌尖前(中)對應的閃音,不也是先阻礙氣流,然後放開讓氣流沖出來嗎,顫音呢因爲要顫好幾次所以很容易分辨,那閃音呢,既然只顫(閃)一下,那和塞音有什么區別?區別就是,閃音阻礙氣流時用力不那么大,放開時也沒有那么誇張,所以聽上去“弱”一些。英語裏的“r/r/”就是個舌尖前(中)閃音,注意它可不是中文拼音裏那個舌尖後擦音“rㄖ/ /”。發英語裏的“r”的時候,最好舌尖就做個向上擡的樣子,不要真的抵上齒背,然後立刻向後向下一收讓氣流比較平緩地流出即可。反之,發漢語的“rㄖ”,舌尖緊抵住的是齒齦(所以覺得是“卷舌”),留下一個很細的通道讓氣流“擦”出來。

清濁:清、濁是很古老的中國傳統音韵學的概念(起源于中國魏晋南北朝時期),不過本來中國的傳統音韵學就是受印度的梵語影響,而梵語對語言的研究有大大影響了歐洲的語言學,所以清音和濁音的概念正與國外所說的“有聲輔音”和“無聲輔音”一致。清輔音(有聲)指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輔音指發音時聲帶要振動的輔音。
注意只有塞、塞擦、擦、邊擦音有清濁對立(就是清音濁音都有)的問題,而鼻音、邊音、邊擦音、顫音、閃音都只有濁音,所以不存在清濁的對立。
古代漢語(上古中古)的輔音有分明的清濁對立(所以中國傳統音韵學才産生清濁這樣的術語),到現代漢語普通話裏已經幾乎沒有清濁對立了。唯一的“殘餘”就是“shㄕ”和“rㄖ”,它們分別是“齒齦舌尖後清擦音”和“齒齦舌尖後濁擦音”,我們可以從這兩個音上去體會一下差异,儘管這差异太少很多清濁對立我們分辨不出來。不過呢,南方很多方言裏還有清濁對立,如上海話廣東話之類的(話說回來,現代教育迅速推廣的結果就是普通話急劇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方言讀音,很多清濁對立正在方言裏消失)。舉兩組例字請南方方言區的人自己去讀一下看它們的區別:“戈”(清)和“格”(濁),“府”(清)和“父”(濁)。
英語裏輔音就存在普遍的清濁對立,如英語裏的“b、p”是清濁對立,就不是漢語裏的“bㄅ、pㄆ”的不送氣和送氣對立。但是,這一點我們是幾乎不可能在聽英語時聽出來的,因爲第一英語的濁音就一定不送氣清音就一定送氣,所以我們很容易在習慣影響下混淆清濁對立爲不送氣和鬆氣的對立。第二英語自己就在“清音化”,清濁對立就在象漢語一樣轉化爲不送氣和送氣的對立,雖然遠遠沒有轉換完,但已經很難分辨得十分明晰了。
要描述的話,濁音與相對應的清音比,因爲輔音就加了聲帶振動,因此整個音節聽上去都更“低沈”一些“厚重”一些。

不送氣和送氣: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有完整的不鬆氣和鬆氣的對立。不送氣和送氣只限于塞音和塞擦音,其他音都沒有這個問題。送氣是指塞或塞擦打開通道發音時有意使氣流“蹦”出來得强一些,也就是說在阻礙部位的器官用點兒力啦,讓氣流直噴而出。不送氣呢,氣流“蹦”出來得就弱,也就是說阻礙部位的器官放鬆,氣流平平而出幾乎感覺不到氣流吹過。比如漢語中的“bㄅ、pㄆ”,都是“雙唇清塞音”,區別在于,bㄅ是“雙唇不送氣清塞音”,完整的描述應該是:先雙唇閉攏,但是是放鬆的,然後突然大大打開雙唇,讓微弱的氣流“蹦出來”,同時聲帶不振動。而 pㄆ 是“雙唇送氣清塞音”,完整的描述應該是:先雙唇緊閉(意味著唇比較緊張),然後突然大大打開雙唇,讓强烈的氣流“蹦出來”,同時聲帶不振動。
漢語裏其餘的不送氣和送氣對立的音是“dㄉ和tㄊ”、 “jㄐ和qㄑ”、“gㄍ和kㄎ”、“zhㄓ和chㄔ”、“zㄗ和sㄘ”。
英語裏沒有不送氣和送氣的對立,但其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如p、t、c等一般要送氣,濁塞音和濁塞擦音如b、d、g等一般不送氣,所以中國人學說英語,常常把英語中b、p的不同,d、t的不同,c、g的不同,當成不送氣和送氣的不同。

清濁、不送氣送氣在國際音標裏的表示
漢語沒有清濁只有不送氣送氣,所以用bㄅ、pㄆ這兩個字母代表不鬆氣和送氣的對立。英語沒有不送氣送氣只有清濁,所以b、p這兩個一樣的字母在英語裏代表的是清濁對立。那國際音標怎么辦呢?那是要區分不同語言的所有音的,而且有些語言,比如說梵語,那就是有完整的清濁對立和不送氣送氣對立兩組,那就不能這么簡單化了。
所以,國際音標裏,送氣音一率加一個“ ’ ”或在不混淆的情况下加一個“h”來表示。我們這裏寫一些國際音標和相應對立齊全的梵語轉拉丁字母請大家注意看了:
音標:/p/(漢語的b),/p’/或/ph/(漢語的p和英語的p),/b/(英語的b),/b’/或/bh/。
梵語:p,ph,b,bh
音標:/t/(漢語的d),/t’/或/th/(漢語的t和英語的t),/d/(英語的d),/d’/或/dh/。
梵語:t,th,d,dh
音標:/k/(漢語的g),/k’/或/kh/(漢語的k和英語的k),/g/(英語的g),/g’/或/gh/。
梵語:k,kh,g,gh

昆雅的清濁不送氣送氣問題
在托爾金的精靈語裏,經常就有這種字母和我們通常想象不同,與國際音標或梵語的標識倒一致的情况(因爲芬蘭語裏就是這樣標音的)。如p、t、k(c),我們常會按中文拼音的讀音或英語的讀音讀成送氣清音,而實質上它們是不送氣的清音(即中文拼音裏的bㄅ、dㄉ、gㄍ)。所以現在也許我們應該說,Celeborn也不是“凱利博恩”,而應該是“戈利博恩”(銀樹爺爺滴名字呀,還真折騰人ing)。

morgen8888 发表于 2011-9-26 23:41

那么我們這裏出現了一個問題,在英語裏,儘管b/b/和p/p’/只是清濁對立,說英語的人怎么也感覺不出來它們實際上還有不送氣和送氣的差异(不要笑話別人,反之你說漢語普通話的人也常常感覺不出它們實際上還有清濁的差异),但到說漢語的人,就對不送氣和送氣特別敏感,所以還盡可以把這當作不送氣和送氣的差异來類比,如把英語的bull念成“布厄”,把英語的pull念成“撲厄”,反正能分辨出是兩個音就行,至于發音標準與否,還可以將就。那到精靈語裏,b/b/和p/p/就只有清濁對立了,你這些對不送氣送氣的敏感根本用不上力氣,你怎么來分辨濁音“ba”和清音“pa”?要換成漢語,那都不送氣的,都該是“巴、巴”的了?
好在我們還有一個可行的近似解决方案。
大家注意了,英語也好,精靈語也好,都不存在漢語裏這種四聲聲調的問題,那不是說英語精靈語念起來一率平平沒個高低變化,只是它們的聲調高低變化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而聲調的高低,除了我們想的有抑揚頓挫效果之外,實際上還和語音裏的種種其他現象相關聯,清濁的問題,其實也會在固定的聲調上反映出來。
中古漢語就有如精靈語裏的不送氣音的清濁對立,到今天上海話廣東話等南方許多方言裏還有這種對立,對那些方言區的人來說,“巴”和“拔”那就不一樣。你說普通話裏也不一樣嘛,一個是一聲(陰平),另一個是二聲(陽平)。這就對了,因爲在中古漢語裏,只有一個平聲調就是一聲(平聲),後來隨著濁音的消失,爲了區分過去那些靠清濁分辨的讀音,一個和原音最近似的方法就是把平聲分開,新生出一個二聲(陽平)來,把消失了濁音的音節都念成了二聲。原因很簡單,因爲濁聲字念起來的感覺就和二聲最像。現在上海廣東那些地方,年輕人受普通話影響以後,就傾向于取消過去的濁音而把濁音字念成二聲。
所以你可以近似地把精靈語裏諸如“ba”、“di”、“ge”等濁音音節念成二聲“跋”、“迪”、“格”,而爲了對應起見,可以把相應的清聲音節“pa”、“ti”、“c(k)e”念成一聲“巴”、“堤”、“戈”。
其實不僅僅是塞音有這個問題,中古漢語普遍存在清濁對立,在擦音裏面也有清濁對立,比如清擦音f和濁擦v,現代漢語普通話裏只留下一個f,v丟掉了,英語裏都有f和v的對立。很多說漢語的人也是遇見這兩個音很頭痛,因爲它們除了清濁對立沒其他任何不同,“fa”和“va”根本沒法分。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考慮一聲和二聲,象中古漢語裏的“非”和“肥”,中古時就是清濁對立,現在就是一聲和二聲的區別,道理如上所述。故“fa”和“va”就可以變成“發(發作)”和“伐”。

輔音硬腭化(簡稱腭化)和圓唇化(簡稱唇化)、半母音
把這三個問題放在一起,是這三個問題有著本質上的一致性,注意到托爾金的輔音裏有這樣一些輔音“ty、ly、ny、hy、ry”,後面的y英語教程是形容說不是表示兩個音而是表示輔音的“硬腭化”,還有這樣一些輔音“qu(cw)、gw、nw”,後面的w是“圓唇化”的標志。又y和w(這是兩個半母音)在有些情况下又是表示分離的單獨的音。英語教程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混亂複雜,讀者也許會很奇怪,爲什么托爾金在這裏要用令人迷惑的字母來表示“不同的現象”。可托爾金自己就說過,記錄精靈語語音的時候,只要是同一種語言,就不會用令人混淆的記音方法,不會出現一個字母表示多種讀音的現象,英語教程的作者在這裏完全沒有體會到托爾金的這個原則,也不怪他(她),因爲說英語的人很難體會出這些問題。但說漢語的人是不難體會的,本文將告訴讀者的是,這三個問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才有“硬腭化”標記和半母音y重合,“圓唇化”標記和半母音w重合的現象。
這三種現象,在漢語裏普遍存在,所以我們可以方便得用漢語的例子來加以說明,說漢語的人也很容易理解。
先來看半母音的概念,以漢語爲例,我們知道漢語有聲母、韵母,如果是臺灣的注音符號,那就還有一個“介母”,如果是羅馬字母做的拼音方案,那韵母裏會特別講一點,即“iㄧ、uㄨ、üㄩ”三個音出現在韵母開頭時它們叫“韵頭”。其實嚴格地講,漢語的聲和韵之間大多數情况下確實有這么一個“仲介”,這個仲介就是“iㄧ”和“uㄨ、üㄩ”。在中國傳統音韵學上就發現,“iㄧ”、“uㄨ”、“üㄩ”出現在韵母的開頭,不僅是在韵母裏起作用,還會影響到聲母,因此被獨立出來叫做“介母”或“介音”。其原因是這樣的,這三個母音都是開口最小的母音,開口小成那樣,再小一點點上下唇就碰到一起對氣流形成阻礙了,那不就和輔音的定義混同了?那母音和輔音的分界綫不就模糊不清起來?實際上這在自然界是個很普遍的常識,自然狀態下哪里有那么界限分明的概念呢。于是,在這母音和輔音之間,就有了模糊地帶“半母音”,漢語的“介母”就是它們。但以母音爲優勢的漢語裏,我們會覺得這些“介母”和韵母(母音爲主)聯繫更大。比如很多零聲母的字,象“ueiㄨㄟ(爲)、uanㄢ(晚)、iouㄧㄡ(有)、”什么的,那根本談不上介母影響聲母的問題。還有很多介母后不帶其他母音的字如“diㄉㄧ(地)”、“niㄋㄧ(泥)”、“huㄏㄨ(湖)”、“guㄍㄨ(古)”,“介母”就完全充當韵母的地位了,不受後面的音的“擠兌”,對聲母的影響也弱。而在印歐語裏更重視的是輔音,他們多數把半母音和輔音聯繫起來,但本質上和漢語的“介母”沒有什么區別。只不過現代語音學是西方人創立的嘛,那當然按西方人的習慣把半母音(介母)丟到輔音系統去了,幷不是說漢語作“介母”不對或有什么不同。國際音標上,我們應該把半母音(介母)寫作/j/、/w/、//。
那么半母音(介母)跟在輔音(聲母)後面時究竟對輔音(聲母)有什么影響呢?簡單地說就是,iㄧ會讓前面的輔音(聲母)硬腭化,uㄨ和üㄩ會讓前面的輔音(聲母)圓唇化。你看,這三個問題不是成一個問題了嗎,所以托爾金才用相同的字母來表示。
下面具體說說硬腭化和圓唇化。
輔音硬腭化,是指原本在舌尖(舌頭前面)的音或原本在舌根(舌頭後面)的音,因爲有個i的發音口型的影響(發iㄧ時舌頭頂起來正好是舌面頂住硬腭前半部分),往舌頭中間的舌面位置靠攏,因爲舌面擡起來就抵住硬腭,所以就叫“硬腭化”,簡稱“腭化”。
腭化有兩個方向,一是舌尖的音往舌面方向靠攏,就是發音比原來的發音部位向後靠了。有時候這種“往後靠”只是在原有位置上略略往後,原來的音幷沒有本質上的大變化,我們聽不大出來,只是覺得加了iㄧ介母而已。比如說,漢語裏的舌尖的音有dㄉ、tㄊ、nㄋ、lㄌ等,試比較音節“dieㄉㄧㄝ(爹)”和“deㄉㄝ(德)”,dㄉ本該是舌尖抵在齒背上,但在dieㄉㄧㄝ裏,就是舌面前部往後靠抵上了齒齦與硬腭的交界位置,然後加一個eㄝ的音發出來的。,我們可以很清晰到感受到這兩個音完全不同。還有些時候,因爲iㄧ介音的影響,前面的輔音腭化太厲害了,經過幾百演變,甚至就變成了硬腭舌面前(中)音,已經完全不是原來那個音了。比如說中古漢語中舌尖的sㄙ這個音,因爲後面跟i介母,到了現代普通話裏,所有siㄙㄧ之類的音很大一部分都變成了xiㄒㄧ(記得吧,中文拼音中的xㄒ前面說過,是硬腭舌面前音)。我們可以通過保留古音的方言來看這個腭化前後的差距,現在的上海話說“謝謝(xieㄒㄧㄜ)”就說的是“siaㄒㄧㄚ sia”,其中siaㄙㄧㄚ就是腭化不厲害的古音(aㄚ、eㄜ的不同另說),xieㄒㄧㄜ就是腭化得特別厲害的今音。
腭化的另外一個方向,就是舌根的音向舌面前(中)靠攏。漢語裏我們有gㄍ、kㄎ、hㄏ。其腭化本也應該存在兩種,一種是腭化不厲害的,你就覺得帶了個iㄧ介母而已,原音不變。而另一種是腭化太厲害,輔音已經變成硬腭舌面前音了。在漢語裏,中古音凡是giㄍㄧ、kiㄎㄧ、hiㄏㄧ之類的,腭化得都特別厲害,全部變成了jiㄐㄧ、qiㄑㄧ、xiㄒㄧ。我們還是從保留古音的方言來看。比如上海話,“家(jiaㄐㄧㄚ)”讀作“giaㄍㄧㄚ”。giaㄍㄧㄚ就是古音中腭化不太厲害的音,jiaㄐㄧㄚ就是腭化很厲害的今音。
至于托爾金的昆雅語裏,ty、ly、ny、hy、ry等音,究竟是腭化得不厲害、只是加個iㄧ介音在後面“有點兒腭化的感覺”呢,還是表示腭化得很厲害,前面的輔音已經變化很大了呢?我認爲只是加個iㄧ介音就好,即可以從英語教程的描述可以看出來,同時我們還是那句話,托爾金的記音原則:如果真是已經腭化得很厲害變了音,托爾金不會用同一個字母來記錄的。
輔音圓唇化,是指輔音發音時讓嘴唇撮圓。任何輔音,本來都不該撮圓嘴唇的,但因爲後面有一個uㄨ、üㄩ的口型(這兩個音都是圓唇音),本不該撮圓嘴唇的輔音把嘴唇撮圓了,那就叫“圓唇化”,簡稱“唇化”。試比較漢語裏的“kenㄎㄥ(肯)”和“kuenㄎㄨㄥ(困)”、 “danㄉㄢ(但)”或“duanㄉㄨㄢ(段)”等等。
下面是題外話,討論說英語教程裏爲什么一定要强調腭化圓唇化是“一個”和原音相比有所變化的輔音,可以略去不看。
英語裏面,雖然有i和u,但在i、u後都不帶其他母音,長i、u時間很長,從而有“足够”的時間來消除腭化的影響,短i、u我們已經說過,實際上是開口比i、u較大的音,所以也離輔音更遠,不至于影響到輔音。英語就感覺不到我們漢語裏所謂“i介音、u介音”的這一點。圓唇輔音倒還至少有一個qu(實質上是kw或ku),試比較“keen”和“queen”,但因爲只有這一個獨例是很難說明問題的,要說英語的人理解所謂輔音圓唇化(也就是有個介母)就很困難。抛開印歐語更重視輔音把這些問題更容易看成輔音問題不說,試想做英語教程的人,如果說ty=ti,ly=li、gw=gu,那么放到音節裏,諸如tye=tie、lya=lia、gwa=gua這些音節,說英語的人很容易自然而然的發成ti-e、li-a、gu-a這類兩個音節的組合。所以還不如强調ty、ly、gw等是“一個輔音”,對說英語的人來說,那至少還能“雖不中也不遠矣”。正如我在前面講清濁的問題,我就幾乎沒辦法靠講講就能讓北方方言區的人分辨出清濁來,理論就算知道了也沒用,包括我自己,所以寧可向大家推薦近似表示清濁的方法,即用聲調的不同來近似類比清濁的差异。

雙輔音:這個問題不想多說,U魚的教程裏講得很清楚,下面提到時將直接引用她的話。

輔音叢:人們常常管這個叫“複輔音”,我是不太贊成這種翻譯的。因爲會讓人和“複母音”混淆,要么以爲“複母音”是只要母音簡單堆砌在一起就可以叫“複母音”了,要么以爲“複輔音”就是兩個輔音的口型拼合出一個輔音,其實輔音叢倒是幾個輔音的簡單堆砌,加之輔音裏有不振動聲帶的清輔音,很難說發一個輔音叢時聲帶振動一次還是兩次,但聽感上確實應該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

下面來看具體的昆雅語輔音。這裏和U魚的教程不一樣的是,不以字母序排列,而是以輔音的系統性來分類說明(這樣系統的說明方便些,當然U魚的排列方式檢索就更容易),以發音方式爲分類標準。

單輔音

塞音p、t、c(k)、d、g、ty、qu(cw)、gw
p/p/、t/t/、c(k)/k/前面就說明了,理論上應該是不送氣的清塞音,發音如中文拼音中的“bㄅ、dㄉ、gㄍ”才對,音標就是/p/、/t/、/k/,全稱就是“雙唇不送氣清塞音”、“齒背舌尖前(中)不送氣清塞音”和“齒齦舌尖後不送氣清塞音”。另外,一般昆雅語裏都寫一個c字母,其實是一致沒有例外地表示/k/的發音。
d/d/、g/g/就是t、k的濁輔音,唯一的區別就是發音時要振動聲帶,聽感上整個音節都要“低沈厚重”一些。
如上所述,形成音節時把清音的音節讀成一聲,濁音讀成二聲即可。如“pa(巴)”、“ti(堤)”、“c(k)e(戈)”是清音讀法,“di(迪)”、“ge(格)”是濁音讀法。
這裏說一個翻譯問題:legolas的話,還是“萊格拉斯”比“萊戈拉斯”的翻譯更貼切,我這裏說的是中間那個“格”和“戈”的選字(至于le啊,因爲萊萊的名字的正確寫法該是laegols嘛,lae該發“萊”比較好嘛,不過這是辛達語的問題,這裏不多說了)。
ty/tj/ 是t的所謂腭化音,前面有了腭化的概念,這裏就好說了,就是個中文拼音的diㄉㄧ,單發是注意發音時間儘量短促,讓iㄧ更象個介母而不象韵母,同時ty是個清音,即用說“悄悄話”的方式說diㄉㄧ。放在音節裏,tya就是中文拼音的diaㄉㄧㄚ(嗲聲嗲氣的嗲,注意精靈語裏t表示不送氣音,對應的是漢語中的dㄉ)。
qu(cw)/kw/、gw/gw/兩音是c(k)和g的圓唇音(或稱唇化音),qu就應該是漢語的guㄍㄨ,單發是注意qu發音時間儘量短促,讓uㄨ更象個介母而不象韵母,同時是個清音,即用說“悄悄話”的方式說guㄍㄩ。放在音節裏,Quenya就應該是guen-ia(袞雅),老實說“昆雅”這個音譯不算準確的,不過托爾金也發不好這個音,他說不好不送氣的清塞音嘛,他能說的還是“昆雅)。至于gw,g是c(k)的濁音,那gw就是qu(cw)的濁化,發音如qu(cw)只是要低沈些。
如前所述,在音節中,清音的qu形成的音節讀作一聲,濁音的gw形成的音節可以讀作二聲。例如,qua就可以讀作“瓜”,gwa就可以讀作“刮”。

塞擦音昆雅語裏沒有——鬆口氣ing。

擦音f、v、h、hy、hw、s
f/v/和v/v/是一對清濁音,f是“唇齒清擦音”,v是“唇齒濁擦音”(回頭提醒一點,不送氣送氣只針對塞音塞擦音,其他發音方式就沒有不送氣送氣的問題了)。也就是上齒咬著下唇,但沒咬上,留了一個小縫,讓氣流從這個縫裏“擦”出來。中文拼音裏有fㄈ,英語裏有f和v,我們一般都能很好分辨f,至于v的話,會讓整個音節顯得更低沈渾厚些。放在音節裏,清音f用一聲如“fa”讀作“發”,濁音v用二聲如“va”讀作“伐”。
這裏再說一點兒音譯的問題,Valar究竟該是“梵拉”還是“瓦拉”,v是f的濁音不是w(u)的什么音。還有,昆雅的短母音a前面說了,更類似“an(安)”前的那個a而漢語中獨立的“a(啊)”,最後加上濁音在現代普通話裏轉成二聲,更確切的也許是沒有鼻音感的“凡拉”(至于“梵拉”,我聽到很多人把梵讀成二聲,不過實際上它該讀四聲“飯”的)。
h/x/在英語教程裏花了很大工夫來說明,因爲那個音在英語裏沒有,在漢語裏却是有的,就是我們中文拼音的hㄏ。只是注意其國際音標是“/x/”,名稱是“軟腭舌根清擦音”。用舌根抵住軟腭,但留一條縫,讓氣流從縫裏“擦”出來,聲帶不振動。英語教程裏還提到,到第三紀,大約受到人類通用語等等的影響,h這個音就越來越象英語中的“h/h/”了,那個音是“喉清擦音”,就是喉頭肌肉用力,形成一個擠壓過的通道讓氣流“擦”出來,因爲喉頭是軟骨,再用力那個細縫也不够細,通道越細氣流擦的效果就越强,所以英語教程裏形容hㄏ/x/爲“强氣流的h”,h/h/爲“弱氣流的h”。對說漢語的人來說後來的這個變化,我們就要注意放鬆舌頭把聲音壓到嗓子裏發,聽上去聲音有點兒沈。
hy/hj/和hw/hw/,前面說了y和w不是表示單獨的另外一個音,而是表示“腭化”和“圓唇化”,那就是漢語裏的hiㄏㄧ和huㄏㄨ(精靈語的h又恰好是漢語的h/x/而不是英語的h/h/),單發時注意發音時間儘量短促,讓iㄧ、uㄨ更象個介母而不象韵母,同時這是一個清音,即不振動聲帶,用說“悄悄話”的方式發hiㄏㄧ和huㄏㄨ。放在音節裏的話,那就有諸如hya=hia,hwa=hua(“花”啊^^)。
順便提醒一點,英語教程裏說hw相應于英語方言中white的wh,U魚形容錯了,以爲是現在標準英語裏的那個只發w的white。但是英語教程裏說了是英語方言,不是標準音。方言和標準音不同的地方,就正是它保留古音的地方,英語的古音裏面,wh就是要發w要發h而且本來是hw(hu)而非wh。
s/s/這個音簡單了,那就是漢語裏的sㄙ英語裏的s國際音標的/s/,名稱是“齒背舌尖前(中)清擦音”。只是注意,漢語裏的sㄙ抵住上齒背英語抵住下齒背,我看精靈語也是抵住下齒背,因爲托爾金沒明確說我們當然按印歐語的習慣,畢竟那是印歐語的傳說嘛。

鼻音m、n、ny、nw
m/m/是漢語裏的mㄇ也是英語裏的m也是國際音標裏的/m/,名稱是“雙唇鼻音”(注意鼻音可就沒有清音只有濁音更沒有不送氣送氣的問題了),發音時雙唇閉住,然後突然打開,其時注意讓氣流從鼻子和口腔裏同時出來。
n/n/是漢語裏的nㄋ也是英語裏的n也是國際音標裏的/n/,名稱是“齒背舌尖前(中)鼻音”,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齒背,然後突然打開,其時注意讓氣流從鼻子和口腔裏同時出來。
ny/nj/和nw/nw/分別是n的“腭化”和“圓唇化”,也就是niㄋㄧ和nuㄋㄨ。單發時注意發音時間儘量短促,讓iㄧ、uㄨ更象個介母而不象韵母。放在音節裏就有nya= nia,nwa=nua
要小心的是,當nw出現在一個單詞兩個音節中間的時候,如vanwa,那nw可別看成一個輔音了,應該是van-wa,各是各的音節的不同輔音。

邊音l、ly
l/l/是漢語裏的lㄌ也是英語裏的l也是國際音標的/l/,名稱是“齒背舌尖前(中)邊音”,發音是舌尖抵在上齒背,然後打開,可氣流不從打開處出來而是從舌頭兩邊流出來。
發這個音時注意,英語裏有個習慣l出現在單詞結尾就變了音,我們聽著tell就像是“特歐”。可昆雅裏不能這樣,即在單詞結尾處也沒變化,el會更象“埃勒”而不象“埃歐”。
ly/lj/是l的“腭化”,就是liㄌㄧ。單發時注意發音時間儘量短促,讓iㄧ更象個介母而不象韵母。放在音節裏有lya=lia(倆)。

邊擦音沒有

顫音和閃音r、ry
r/r/是顫音,國際音標裏有兩個,一個是俄語裏的“齒背舌尖前(中)顫音”,音標記爲/r/,另一個是德語法語裏的“小舌舌根顫音”,音標記爲/R/(注意大小寫不同在國際音標裏可就表示不同的音了)。昆雅語裏的是俄語的那個/r/,絕對絕對不可以發成德語法語的/R/,因爲只有Orcs才會把那個r發成小舌顫音/R/。齒背舌尖前(中)顫音/r/的發音方法是,舌尖抵在齒背上,氣流沖這裏往外沖,不是一下衝開,而是沖得舌尖直打顫,顫動至少三四下以上才行。注意不要和漢語的rㄖ混淆,一來漢語裏的rㄖ不打顫,這個區別很明顯,二來漢語裏的rㄖ是舌尖抵在齒齦上,位置也要靠後些。
注意r在單詞結尾時一定要和母音分開單獨發,如Mordor,那認真講,“莫多”後還要加一個顫音r。有點兒“莫多爾(因爲漢語裏實在是找不到和顫音/r/對應的音,只好勉强用爾了)”的意思。又如Hardir,翻譯成“哈爾迪爾”或者聽感上可能更象“哈爾德爾”是差不多的,不要把r給弄丟了。
ry/rj/是r的腭化,即ri,單發時注意發音時間儘量短促,讓iㄧ更象個介母而不象韵母。放在音節裏就是rya=ria。值得注意的只是,可別把漢語裏的rㄖ這種發音帶進來了,這裏在舌尖在直打顫哦,倒是腭化了以後呢,舌尖靠得比較後了,和漢語裏的rㄖ的發音部位是一樣了,唯一的區別就是打顫和不打顫

半母音y、w
y / j / 和w / w / 說起來,就可以發成中文拼音裏的母音iㄧ和uㄨ,但開口要再小一點點,小倒剛發音時兩唇碰到一起比較好。

雙輔音(長輔音)
(以下是引用U魚教程裏的話)
“單輔音的雙寫,是發音長的輔音。即是說:mellon的發音絕不等于melon,請參見LOTR電影中FOTR裏甘爺爺在Moria前讀mellon的發音吧。多音節詞詞尾中雙輔音縮寫爲單輔音。秘訣是停留式發音,就像mellon,發音時發mel時舌頭稍停在上齒再發lon。大家試試?有沒有覺得有節奏感?事實上使精靈語有音樂性正是雙輔音和重讀音。”

輔音叢
輔音叢總的來說沒什么好說的,幾個輔音放在一起,依次發過去就是的。這裏只是要分辨幾個問題。
nw在單詞開頭是前面說的圓唇化的n,即nu。但在單詞中間,它們總是分在前後兩個音節裏,是兩個音,例如vanwa是van-wa。
ng有人會想成中文拼音裏那個表示單輔音後鼻音的ng,有時英語裏也是如此,但是在昆雅語裏,ng總是分開的n和g兩個音。
hl和hr是兩個很“過分”的輔音叢,它們確實是h+l和h+r,但是邊音l和顫音r發音時本該是聲帶顫動的,放在h後聲帶就不顫動了,我們只能說,整個音節你有意地說得“清淺”一點兒。不過說漢語的人總的來說發音傾向于較“淺”,不如英語等印歐語“厚重”,所以咱們就照h+l和h+r來說也行。

三、音節

音節的概念就不說了,但昆雅在分音節上有一點需要注意。
分音節
有時候昆雅語的a或e上有兩點,即ä和ë,這叫做“分音符號”,不是什么特別的意思,就是表示這個a或e要獨立成一個音節,這樣有時會影響到整個單詞的音節劃分。
來看幾個例子:
Eärendil:音節劃分是e-a-ren-dil,e是獨立的,不和a構成什么“複母音”,只是和a簡單的排列在一起,我們在前面看複母音時也知道,昆雅語裏沒有ea這種複母音。
erdë:音節劃分相當奇怪,即erd-e,rd構成個輔音叢(一般會覺得不習慣吧),d不和e相關,e獨立發音。
Eressëa:因爲e的獨立,使整個音節劃分變成er-ess-e-a,而不是e-re-sse-a。
這裏糾正一個音譯問題,Eressëa翻譯成“埃雷西亞”不對,該是“埃爾埃斯埃阿”(這種音……跳樓ing)。
Yavannië:音節劃分是ya-va-nni-e。

講音節更主要是講如何確定多音節詞中間的重音位置,這個概念也不多說了,直接來看昆雅的重音規則。
重音
單音節詞不存在重音。
雙音節詞的重音總是在第一個音節,唯一的例外是avá(don’t),重音在vá 上。這裏請注意有一個和avá 很相近的詞áva,它的重音可不是例外哦,而是在“á”上。
三個以上音節的詞,一般重音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但在一定條件下規則會改變,這個條件就是“倒數第二個音節太短不足以承載重音”。什么叫“音節太短”?簡單的說,如果一個音節只有一個簡單單輔音和一個短母音,它就是“太短”。其他情况下都算“足够長”。也就是說,“太短的音節”是諸如ta這樣的音節,如果有長母音、雙母音、雙輔音或者輔音叢乃至有那些加y、w的腭化音如ny、qu都不算太短。比如說,光有個á不算短,光有個ai不算短,lla不算短,乃至gwa或者tya都不算短(所以我說腭化和唇化不是那么單純的單輔音的問題)。
倒數第二個音節太短時,重音就往倒數第三個上移動,而且不管第三個音節是不是“太短”,總之就把重音放在這裏了。
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hastaina:倒數第二個tai不算短,因爲有雙母音,重音落在它頭上。
Elentári:倒數第二個的tá不算短,因爲有個長母音,重音落在它頭上。
Ya-va-nni-ë:倒數第二個的nni不算短,因爲有個雙輔音,重音落在它頭上。
El-da-li-ë:倒數第二個li太短了,重音不落在li上,落在倒數第三個的da上,即使da也很短。

昆雅的發音清晰問題
昆雅的輔音也好,母音也好,不存在我們學英語是常遇到的在單詞末尾就要弱化的習慣。也就是說,不管在什么位置上,母音輔音都不可以弱化不可以脫落。
例如:
Vardar,學了英語的人習慣性要丟掉兩個r,但不應該丟掉。
el:l和在單詞頭上沒區別,所以更象“埃勒”而不是“埃歐”。

四、語言習慣
這裏已經是題外話了,而且說不上“硬性”的要求。
英語教程的作者認爲托爾金喜歡義大利的語言文化,所以精靈語說得好,一是要語速較快,二是要手勢多。另外還該加節奏感分明,這倒讓我想起古羅馬的關于演講的要求,大致也類似于此(古羅馬人有專門的演講課,學諸如說什么話該用什么手勢什么語調一類的問題)。現代義大利也是(中國人認爲的普遍手勢多語速較快的)歐洲人中出了名的手勢多說話快,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說,倒還真有點兒難學。
從這裏可以看出,托爾金的精靈是相當“活潑”的,如果看小說的話,大家對這一點體會可能會比較深,小說裏的精靈都愛說說笑笑捉弄人裝天真(中國的俗話說:老還小……)。不過不少現在的《魔戒》愛好者不見得會這樣以爲,因爲他們主要看的是電影,而電影裏的精靈,顯然PJ在這個問題是很有些理解失誤,那種太嚴肅的樣子倒有些做作了。

pokimy 发表于 2011-11-3 22:42

天啊,收藏了,精灵语很好听,没事可以学学

shark12 发表于 2011-11-7 14:05

delakelo 发表于 2011-11-7 20:22

楼主很牛掰!不过这技术有用武之地吗?(因为字太多了,没有细看)

mythk020 发表于 2011-11-8 00:01

繁中?看得累,还是支持下!

wqm622wqm 发表于 2011-11-8 01:21

我靠,超级技术贴啊,值得支持

nikniknik 发表于 2011-11-9 12:50

我除了母语之外,唯一会的外语是无语。

raidvr 发表于 2012-1-15 04:16

技术贴要支持~~~~~~~~~~~~~

姬御守 发表于 2012-1-16 01:06

大水.........................................

leo123cxy 发表于 2012-1-16 23:45

怎能不支持,不是复制的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技术贴}指环王精灵语——昆雅语教程(转自水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