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知识面!部分上古神话
本帖最后由 lostdance 于 2010-11-24 22:34 编辑写在前面的话:1:帖子很长,文言文很多,如若不适,还请绕行
2:帖子内容绝大部分是我从一本名为《中国上古神话》的书里原样誊录,个别生僻字因为太过难于输入而采用同音字,但保证不会影响阅读。
3:此贴仅是为了扩展知识面,同一个名字,神话里和游戏里的描述可能完全不同,还请不要做太多联系。
4:大多数文言较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我已标明,翻译在2楼。
文言文枯燥乏味,来首乐曲好了。
http://www.flamesky.com/track/115900/ffp.swf
下面开始正文。
※※※※※※※※※※※※※※※※※※※※※※※※※※※※※※※※※※※※※※※※※※※※※※※※※※
零:烛龙: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山海经?海外北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为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
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楚辞?天问》王注)
北方山神的代表,烛龙。钟山,当是现在黑龙江北至北冰洋一带山岭的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先祖,从很古老的时代起,便生活在这个辽阔区域内。自然,他们会创作出折射当地崇山峻岭的神话。
壹:龙:
龙由夏族的图腾(主要是蛇类、蜥蜴类与马类)融化而成,由一般的司水之神逐渐成为“鳞虫之长”和专主雨水之神,动物的代表和吉祥、英雄之神。
有鳞曰蛟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音:chi,第一声)龙。(《离骚》洪补引《广雅》)
有翼曰应龙。(《天问》王注)
小而蛟,大曰龙。(《离骚》王注)
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述异记》,这句大家都熟悉)
蟠龙,身长四尺,青黑色,赤带如锦云。(《初学记》卅引《南越志》)
龙,原本和其他神灵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后来却繁衍除了许多种,究其原因,与古人视龙为实在的动物有关,——每一类动物均有好多种,龙也就不例外了。
龙之象,马首蛇尾。(《论衡?龙虚》)
龙鳞有文。(《论衡?书解》)
龙之体不过数千丈。(《论衡?难岁》)
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注:指古器物表面雕刻作重叠山形的装饰)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二》)
龙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牛马驴羊之形。(《太平广记》卷四二五引《録异记》)
龙鳞甲焕然,摆头而双角出,蜿身而四足生,奋迅鬐(音:qi,第二声,意指马鬃)鬣。(《太平广记》卷四二一引《博异志》)Ⅰ
龙凡长十余尺,身尾相半,尾本褊(音:bian,第三声)薄,鳞鬣皆鱼,唯有鬚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音:yi,第四声,遮蔽)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相自龃龉(音:ju yu,都是第三声)
有龙如蜥蜴而五色。(《辨惑编》卷一)
龙的形状复杂多样,,但基本上是由蛇类、蜥蜴类和马类结晶而成。以后,渐渐加上其他走兽、飞禽和鱼类的个别成分,龙遂成了整个动物的化合体,以今天我们所见的形象浮现于人们眼前。
龙,水物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蛟龙,水虫之神者也。(《管子?形势解》)
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汉书?邹阳列传》)
龙嘘气成云。(《韩昌黎集?昌黎杂说》)
龙能变水。(《埤雅》卷一)
先秦两汉的人们异口同声,说龙生于水中、居于水中,可见上古之龙是这样的。作为“水虫之神”,龙的作用自然在于司水。由于地上之水与天上之雨密切相关,上古人民乃进一步让龙当了雨水的主人,进而上升成了最主要的雨水之神。而雨水和云雾分不开,因此,龙有腾云驾雾了。
天道之用,莫神于龙。(《陈子昂集?尘尾赋》)Ⅱ
龙之神化,虽铁石金玉,尽可透达。(《太平广记》卷三一一引《传记》)
骊龙之眸,见百里织芥。(《埤雅》一)Ⅲ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王临川集?龙赋》)
今夫赤螭、青虬之游冀州也,天清地定,毒兽不作,飞鸟不骇,入,榛薄食梅,囋味含甘,步不出倾亩之区……。若乃至于玄云之素翔,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蛇鱓(音:shan,第一声)著泥百仞之中,熊羆(音:pi,第二声)匍匐邱山磛岩,虎豹袭穴而不敢咆,猨(就是猿)狖(音:you,第四声,猴子的一种)颠蹶而失木枝。(《淮南子?览冥训》)Ⅳ
从主管江河湖海之水到驾驭雨水,又到控制云雾,龙的神力日益强化。而在上述的描绘中,龙的神威更其巨大。
虫莫知于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大戴礼?易本命》)
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淮南子?天文训》)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三辅黄图》)
身为动物的升华,主司雨水云雾之神,神力无穷的英雄之神,龙自要受到人们的异常尊崇,以上所传即其表现。
贰:凤凰
凤凰由殷族的图腾(主要是雉类和鹰类等)融化而成,逐渐发展成为“羽虫之长”,成为吉祥之神。
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山海经?大荒西经》)
雄曰凤,雌曰皇。(《诗?大雅?卷阿》毛传)
凤之类有五:其色赤者文章凤也,青者鸾也,黄者 雏也,白者鸿鹄也,紫者鸑鷟(音:yue zhuo,第四声和第一声)也。(《朝野 载》卷三)
鸾,瑞鸟,一曰鸡趣,首翼赤曰丹凤,青曰羽翔,白曰化翼,元曰阴翥(音:zhu,第四声)(《禽经》)
上古神话里的神,正像上古时代的人一样,在其始,只有一个名字。以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某些神派生出了好几个名字,其中有的是异文,有的是附会。凤凰数名,正式这种情况。凤凰不仅逐渐有了好些名字,而且逐渐有了好些种类,其原因与龙的种类繁多相同。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羲,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经?南山经》)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山海经?西山经》)
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山海经?海内西经》)
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顙(音:sang,第三声)鸳思(通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说文》)Ⅴ
凤凰的形状,最早主要是宛如雉类。……还从鹰隼一类鸷鸟身上撷取了某些成分,……此外,燕、鸿、鹳、鸳等等,也都向凤凰提供了自己的一鳞半爪。凤凰形状的显著特色,首先是异常美丽。美丽而威武,概括了以雉类、鹰类为代表的很多鸟类的形状特征。
凤皇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淮南子?览冥训》)
其饮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箫笙。(《太平御览》九一五引《帝王世纪》)
灵凤所以晨起丹穴,夕萃轩丘,日未移晷,周章九陵,凌风蹈云,不坠不阂(音:he,第二声),以其流翮(音:he,第二声)之轻劲也。(《抱朴子》外篇《广医》)Ⅵ
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诗?大雅?卷阿》集传)
凤凰能歌善舞,善良,强劲有力。这种秉性,与其主要模特儿雉类有关。鸣声比较悦耳,姿态优雅。古人视雉类为神异、吉祥之鸟,这些凝结起来,褊构成了凤凰的一个方面的品性。
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食。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庄子》)Ⅶ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大戴礼?易本命》)
夫凤凰,鸟之圣者也。(《论衡?讲瑞》)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说文》)
凤凰从品性到形状,高度地综合了以雉类及鹰类为代表的鸟类的特点,遂自然而然的成了鸟类的君长。作为鸟王,凤凰带给人们的是安宁、太平。上古人民期求凤凰以其善良的品德赐给人们幸福,又以其强大的本领保卫人们。
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乃佛教流传,与古神话没多大关联。
叁:麒麟
麒麟是神兽的代表,由一个氏族的图腾(鹿类)发展成为兽王,成为我国人民吉祥的神兽。
麒似麟而无角。角端似貊(音:mo,第四声),角在鼻上,中作弓。(《文选?上林赋》李注)
雄曰麒,雌曰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引)
麟之青曰耸孤,赤曰炎驹,白曰索冥,黑曰角瑞,黄曰麒麟。(《湧幢小品》卷卅一)
麒麟有雌雄之别与不同之类,其情形与凤凰、龙相同。
麒麟,麕(音:jun,第一声)身、牛尾、圆顶、一角,……纷兮其质文也。(《说苑?辨物》)
麟,麋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汉书?武帝本纪》师古注)
关于麒麟的形状的众多描述,大同小异,都突出了麒麟的一个基本点,即“形略如鹿”。麒麟漂亮而雄壮,这一特征,和鹿类是相连的:鹿类相当秀美。
麟之足,不践生草,不履生虫。(《诗?周南?麟之趾》毛传)
麒麟斗而日月食。(麒麟相斗而引起日蚀。月蚀)(《淮南子?天训》)
麒麟……音中律吕,行步中矩,折旋中规,择土而后践,位平而后处,……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容仪。(《说苑?辨物》)Ⅷ
麒麟,口吐火而声如雷。(《七修类稿?事物》)
麒麟性格美好,本领巨大,显出了麒麟的神异。而这,也主要是鹿类的升华。从麒麟的特质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其他本性善良、力大气猛、擅长奔驰的兽类的因子。
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大戴礼?易本命》)
麒麟见,众兽亦宜随。(《论衡?讲瑞》)
麒麟生,万人寿。(《初学记》卷一引《春秋运斗枢》)
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左传》哀公十四年正义)
麒麟集兽类之长于一身,其成为百兽之王,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有了麒麟这样的兽王,人们自可把瑰丽的希望寄之于他。在人民的想象里,麒麟是“福”的化身。
肆:冰夷
又名冯夷。在游戏里,他是水系法术的召唤兽,在神话里,他是河伯。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山海经?海内北经)
冯夷……之御也,乘雷车,入云霓,游微雾,骛恍惚,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淮南子?原道训》)Ⅸ
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抱朴子?释鬼》)
河伯……人面鱼身。(《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伍:泰逢、武罗
在游戏里,这两位各为木系和土系的召唤兽。但在神话中,他们同属于山神之一。
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山海经?西山经》)
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音:qu,第二声),其鸣如鸣玉。(《山海经?中山经》)
陆:幽都
幽都、土伯先是死亡的表征,后又成了人间地狱的投影。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山海经?海内经》)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乐府诗集》卷二十七《相和歌辞?蒿里》)
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博物志》卷一《地》) 本帖最后由 lostdance 于 2010-11-24 22:36 编辑
同样是一首开场乐曲:
http://www.flamesky.com/track/115902/ffp.swf
柒:火神祝融、水神共工
祝融亦能明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国语?郑语》)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南经》)
祝融栖神于衡阜。(《路史?前纪七》)
我国的掌火神话中,遐迩闻名的首数关于祝融的神话。它始作于楚人,后来楚人一直尊奉祝融为祖先。作为楚人之神,祝融自然处于南方。祝融代表者上古人民在掌火,功勋卓著。唯其如此,上古人民祀之为“贵神”。基于对祝融的尊崇,人们日后有所附会,请他做了若干大神的祖先,不幸的共工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方鸠僝(音:zhan,第四声;多音字,一读chan,第二声)功……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Ⅹ
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山海经?海内经》)
(共工)壅防百川,墮高堙(音:yin,第一声)庳(音:bei,第一声)。(《国语?周语下》)
共工治河。(《竹书纪年》)
共工,天神,人面,蛇身。(《淮南子?地形训》)
共工所属的族,原是崇奉水为图腾的。由图腾发展而成的神,其形象是该图腾物的升华。所以,共工开始是以水神的身份出现的。说他不幸,不仅仅因为他莫名其妙成了祝融的后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敢于违抗和轻慢天帝,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不容,这样,他就由共工族所尊崇的正面英雄,蜕化成了遭到由唐、虞、夏、商、周等族后来组成的华夏族等其他氏族贬斥的反面角色,于是乎,什么撞不周山啦、发大洪水了,全都成他干的了。
捌:太子长琴
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玖:归墟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名曰归墟。八纮(音:hong,第二声)九野之水,天汗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列子?汤问》)
拾:伏羲、女娲
拾之一:女娲除百害: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音:lan,第三声)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黿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瘾水。苍天补,四极正,瘾水涸,冀州平,狡虫四,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墟,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音:can,第一声)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淮南子?览冥训》)Ⅺ
拾之二:女娲、伏羲生育、创造、再生人类
这是我国最丰富多彩的人类诞生神话,源远流长。
女娲地出。(《抱朴子?释滞》)
女娲人头蛇身。(《楚辞?天问》)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音:geng,第三声) 泥中,举而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系谱》)
女娲本是伏羲妇。(卢仝《与马异结交》)
女娲,伏羲之妹。(《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独异志》下)
拾之三:女娲、伏羲之能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
女娲作笙簧。(《世本》)
女娲……为女婚姻,置行媒,自此始。(《风俗通义》)
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次谷,次粟,次麦也。故曰一鸡、二够、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粟、十麦。正月此日清明,十者丰顺也。(《癸巳存稿》卷十一)Ⅻ
春皇者,庖犧之别号。……“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拾遗记》卷一)
羲皇,……始名物虫鸟兽之名。(《太平御览》)
豢育牺牲,服牛乘马,草提皮蒙,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而下服度。
伏羲推策作甲子。
古者包羲立周天历度。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传》)
※※※※※※※※※※※※※※※※※※※※※※※※※※※※※※※※※※※※※※※※※※※※※※※
部分译文:
Ⅰ:龙的鳞甲光彩四射,摇头摆脑,双角突出,蜿蜒着躯体,伸出四脚,颈上长毛奋起直飘。
Ⅱ:天象的作用,没有比龙更神乎其神的了。
Ⅲ:黑龙的眼睛,看得清百里之内的微细东西。骊:本意指纯黑色的马,这里代指黑色。
Ⅳ:赤螭、青虬游于天下的时候,天气清朗大地安定,恶毒的野兽不敢横行,凶猛的飞鸟不惊骇人,他们在丛生的草木之中吃草食果,咬啄味道甘美的东西,活动不越出一亩一顷的范围……如果赤螭、青虬乘着玄云飞翔,那就会阴阳之气交争,刮暴风,下大雨;他们盘旋上升,威动天地,声震海内,吓得蛇与鳝鱼等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之中,熊羆等匍匐在丘陵峻岭之上,虎豹等躲在洞里不敢咆哮,猿猴等从树枝上摔倒下来。
Ⅴ:凤的形状是:鸿一样的头,麟一样的臀,鹳鸟一样的额头,鸳鸯一样的腮,龙一样的花纹,龟一样的脊背,燕一样的下吧,鸡一样的嘴巴,五色全有。
Ⅵ:灵异的凤凰,早晨从丹穴出发,晚上飞至高山休息,日影还没有移动,就周游了九山,乘风驾云,既不跳跃,也不中止,这是由于它的翅膀轻捷强劲。
Ⅶ: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为凤,所居的地方千里一片积石。天为凤生出食物,那长十五的树叫琼枝,高七、八百尺,它以树上结的种种美玉为食。天又为凤生出离珠,它有三个脑袋,这三个脑袋轮休睡觉、醒来,守护者美玉。
Ⅷ:麒麟……声音符合音律,行步符合矩,旋转符合规,选择好的地方然后走,看见平坦之处然后居住……幽居闲处时态度恭顺,行动是容貌仪表端庄。
Ⅸ:冯夷……飞行的时候,乘着雷车,入于云霓之内,游于微雾之中,神秘莫测,抵达极高极远的地方,走过霜雪而不留下踪迹,在阳光照耀下而没有影子,驾着旋风直上苍天,凌驾山川,飞跃昆仑,推天门,入天庭。
Ⅹ:共工率领众神进行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擅长言辞,敢于违抗天帝;对下属表现得很恭谨,对天帝却十分轻慢。
Ⅺ:远古的时候,有一年,撑天的四根柱子折断了,大地裂开了,天不能遮盖万物,地也不能普载万物;熊熊的大伙然扫不已,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猛兽吞噬善良的百姓,凶禽攫食老弱的人们。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的石头去补苍天,斩下神龟的四脚去作撑天柱,杀死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天下的人民,堆积芦草烧成的灰以填塞洪水。苍天补好了,四根撑天柱端正稳固了,洪水干涸了,天下平定了,凶禽猛兽诛灭了,善良的人们得救了,大家居住在方方的大地上,面向圆圆的青天,过着美好的生活。……这时候,禽兽虫蛇,没有不收起它们的爪牙,藏起它们的蜇毒的,都消失了攫人吞吃的恶毒心肠。考察女娲的功业,真是上到九天,下至黄泉,宏伟至极。她的名声流传后世,她的光辉温暖万物。她乘着雷车,中间驾着应龙,两边驾着青虬,手里拿着异常罕见的瑞物,坐在用女萝编织的图案美观的垫席上,车子的周围,黄云缭绕,前面有白螭开路,后面有腾蛇伴送,率领鬼神,浮游于空中,逍遥快乐,登上了九重天。
Ⅻ:先造鸡,后造狗,次造猪、次造羊。次造牛。次造马,再开始造人,又次造谷,次造粟,次造麦。所以称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汪汪太阳,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期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粟日,初十为麦日。正月一天清朗,就十者兴旺。
※※※※※※※※※※※※※※※※※※完毕※※※※※※※※※※※※※※※※※※※※
By 流云碎影 沙发帮支持~
我先看看。。。。 恩!很有意义!至少比普及不良信息好.支持! 第一首歌不错.全听完了. 先支持一个,慢慢看。 lost兄辛苦了。。。我看完了。。。也好辛苦啊。。。http://pic.yupoo.com/caidaoxiaoli/AAmtCehx/KHCCw.jpg lost兄威武,高亮什么的~十分~美妙~不过你是怎么连接上音乐的呢?
回复 8# 浮生客 的帖子
跟贴视频一样的方法,有准确的地址即可。 呵呵过来就学的知识了哈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这个生字好模糊啊。。。古剑里说的是太子长琴乃女娲大婶用牵引命魂之术以琴身化为人身。。。回复 11# 小李菜刀 的帖子
其实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而这些神话体系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流动,逐渐的与其他民族的相混合,再加上文人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由是始终无法形成如希腊神话一般那么严禁有条理的神话系统,这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以及太早进入封建社会有关。因为封建社会的人开始逐渐不信鬼神信自然了 记得以前在寰宇看过一个轩辕剑神话考据的帖子。好像叫什么课堂还是讲坛之类的。貌似百度还搜得到~ 科普有爱~~慢慢看~~~
页:
[1]